.' 《悯农(其一)》唐朝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唐朝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国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都是农业为本,草原民族以放牧和掠夺为主。士农工商,现代社会贡献主要国家财政收入的商业,在中国古代,大多是被压制的。 大唐王朝,有通驶西域的丝绸之路,但是真正控制商业的是色目人,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等。商业思维,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体系中,没有成熟的思想。而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代表的民族,因为长期生活在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当时石油资源还不是可以利用的黑金),加上地处亚欧非的交接点以及便捷的陆路和水路交通,所以有丰富的经商经验。 但是,唐朝纵然强大,也有边患问题,大量的边塞诗就可以看出来。同时,也有内部问题,比如安史之乱。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央政府的土木工程等,都是主要靠农业人口的赋税来支持。 ; . .' 这也就造成了悯农诗中写道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第一首,讲的是农民的无奈。第二首讲的是农民的辛苦。现代教育中,第二首经常用来教育人不要浪费粮食。 根据考据学推断,这组诗大致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99年,这是安史之乱36年后,大唐已经从盛世太平,开始走下坡路。帝国大厦将倾,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民,而人民中,又以农民为主要组成部分。 李绅,现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宰相、诗人。生于公元772年。如果考据结果准确的话,悯农组诗,是李绅27岁时的作品。还未到而立之年,就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理解,在封建王朝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悯农诗,其实是有三首,第三首是: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 . .' 有一个传说故事,李逢吉和李绅,同朝为官,相见甚欢,赋诗。李绅做了两首悯农诗,李逢吉觉得这是贬损朝廷,就要李绅书写下来。李绅觉得前面两首很简单,很容易记,既然友人要诗稿,就又做了一首。李逢吉告状到皇帝那,皇帝不但没有惩罚李逢吉,反倒升了他的官。而李逢吉却被贬了官。 这当然是轶事,真假未定。权当对理解诗人和创作背景的一个补充。 ;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dcd82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