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字东传日本 ,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汉字的日本文字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音读、 训读的成立阶段 ,万叶假名阶段 ,片假名、 平假名阶段 ,汉字假名混写阶段。日本的文字改革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1949 年公布的 《当用汉字字体表》 ,其目的就在于简化字形 ,其中有简体字 774 个,正式确立了简体字的地位。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自古就开始经济文化交流。虽然中日两国语言不同 ,但却共同使用汉字。一直到今天,汉字在日语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日语仍然难以舍弃汉字。汉字在日本是怎样传入日本的 ,又是如何演变的 ,日本汉字是怎样整理简化的。笔者拟对此略作分析、 探讨。 一、 日本汉字的由来 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 ,并被日本接受 ,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中国汉字传入日本 ,可以从中日两国的出土文物和文献等方面来考证。 王莽时期所造的一种叫 货泉 的货币 ,在日本丝岛出土。 货泉 两字 ,可能是最早传入日本的汉字。公元 1784 年在日本九州出土了 委奴國王印。 其中的 倭 作 委,有可能是中国古代传入日本的第一个简体字。这些材料证明 ,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后 1 世纪 ,汉字已经传到日本。不过此时传入日本的汉字还是十分零散的。他们还没有把汉字作为文字使用 ,还没系统地接触汉字。 在文献上有关汉字传入日本的记录要追溯到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万侣编写的 《古事记》 。 自汉字和中国典籍大量传入日本后 ,日本人就开始学习汉字。汉字文献越来越多地进入日本 ,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 ,表现出对汉字极大的热情。日本上层社会掀起了学习汉语和中华文明的热潮 ,一部分人掌握汉字 ,会写文章 ,还会写汉诗。汉字逐步在日本传播开来。 二、 汉字在日本的演变 汉字的日本文字化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音读、 训读阶段 ,万叶假名阶段 ,片假名、 平假名阶段 ,汉字假名混写阶段。 (一) 音读、 训读的产生 由于汉语与日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因此汉字不可能一传入日本就能立即融入日语中。日语汉字按汉语的发音读出来 ,叫音读 ,是在符合日语发音习惯的基础上 ,模仿我国古代对该汉字的发音方法而形成的。 由于日本分阶段从不同的地方引进汉字 ,且汉字的发音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因此 ,日语汉字的音读音非常复杂 ,主要分为吴音、 汉音、 唐音、 惯用音等几种。所谓训读 ,就是借用中国汉字的字义 ,但仍然按日本原有的发音来读音。 (二)万叶假名的产生 万叶假名又叫做真假名 ,产生于奈良初期(8 世纪初) ,因其用法主要集中在日本古典名著 《万叶集》中而得名。 所谓真假名的 真 指的是汉字 ,而假名则是对汉字的一种假借和假用。他们从汉字中找出一些与日语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这时的汉字已不是表意的记号 ,而是拼音的记号。万叶假名可以看作是日本文字的开始。万叶假名的出现 ,使汉字的日语文字化功能进一步加强。日本重要文学作品 《古事记》 、 《万叶集》 等都是以万叶假名的形式记录的。[!--empirenews.page--] (三)片假名和平假名的产生 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从万叶假名发展而来的。万叶假名大量使用时 ,为书写方便 ,出现了略草体和省略体,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文字。 片假名的产生有一种说法:遣唐使吉备真备长期在长安学习汉语,精通汉文 ,回国后就取汉字的偏旁简化成片假名。另一种说法是片假名来源于僧侣。平安初期正是汉文学及佛教经典传入的鼎盛时期。 由于那时讲解佛经盛行 ,听讲的僧侣要在很短时间内,在经书的狭小字里行间记录下来 ,加上注释和读音,用万叶假名很不方便 ,于是尽可能用简单的字书写,只写汉字的偏旁 ,仅用汉字的部分笔画代替全字。 平假名又叫草假名、 女手、 女假字 ,但并非女人专用。它也是从万叶假名分化出来的一种假名形式。 平安初期 ,男子都以学习汉字和汉文为主 ,女子则学习赠答歌和消息文等。日本妇女在书写情书、日记、 诗歌时,一般采用草体假名 ,用行书和草书体 ,使假名的书写方式越来越简略化 ,这样慢慢地形成了潇洒的平假名。 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由汉字简省笔画而成的 ,符合文字工具必须简易的要求。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形体统一 ,读音统一 ,而且拼写简易 ,这是日本文字改革的一大进步。 (四) 汉字假名混写的形成 片假名与平假名出现以后 ,日语的标记形式由纯汉字形式发展到汉字假名混写形式。汉字多用来表实词性的词汇 ,而假名多用来表虚词性的词及外来语。时至今日 ,汉字假名混写已经成为日本常用的文字形式。 三、 日本汉字的整理与简化 (一)日本汉字的整理 日本的文字改革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古代的日本 ,读书识字的多属贵族阶级、 僧侣和武士。明治维新前后 ,日本人为了赶上西方 ,学习西方的文化。 许多学者研究了西方的文字后 ,觉得日本文字有很多缺点:汉字不是音节文字 ,除了硬记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不能用字典自学等。日本人认识到文字改革的必要性。当时有不少激进的主张 ,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而用罗马字 ,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而用假名完全代替。但汉字在日本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 ,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废弃汉字等于切断历史 ,使日本人与他们的传统文化隔绝。 日文的同音字太多 ,同样的读音 ,往往可以写成几十个汉字。每种写法在表达思想上都有细微差别 ,它们是汉字文化的精华 ,用假名是表现不出来的。 最终决定限制汉字 ,压缩汉字数量。1919 年日本提出了 《汉字整理案》 ,字数为 2600 个。1946 年日本政府公布了 《当用汉字表》 ,字数为 1850 个。1949 年公布了 《当用汉字字体表》,将 800 个左右的当用汉字的字形作了整理 ,同时对异体字作了处理。1977年公布了 《新汉字表试行草案》,字数为 1900 个。经试用和研究后 ,1981 年 10 月 ,日本政府正式公布了《常用汉字表》,明确规定在法令、 公文、 报纸、 杂志等一般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汉字字数为 1945 个。 (二)日本汉字的简化 1946年日本公布的 《当用汉字表》 中的 1850 个汉字就有 131 个简体字。1949 年公布的 《当用汉字字体表》,其目的就在于简化字形 ,其中有简体字774 个 ,正式确立了简体字的地位。1981 年 《常用汉字表》 中简体字就达 800 多个。 [!--empirenews.page--] 日本对汉字的简化 ,其方法和中国的大同小异 ,主要有以下几种:简省偏旁。将繁体字的部分结构或笔画省去 ,以求简便。 ( ) 。更换偏旁。有些繁体字的偏旁 ,特别是形声字的声符。例如:尺(睪) 、 ( ) 、 ( ) 、 釈(釋) 。 草书楷化。将草书的连绵笔画断开 ,改成点横竖撇等楷书笔形 ,整齐规划。例如: 楼 ( ) 、 寿(壽) 。 简存轮廓。将繁体字笔画加以减省 ,只保留原字轮廓 ,或保留原字特征。例如: ( ) 、 尽(盡) 、 鶏(鷄) 。 同音代替。在不引起意义混淆的前提下 ,用笔画少或常用的字代替同音或音近的字。例如: 皈( ) 、 叉(差) 。 采用古体。古代繁简并用 ,互相通借 ,将笔画简单的选作正体字。例如:処(處) 、 与(與) 、 乱(亂) 。符号代替。将繁体字的复杂部件改为简单的符号 ,以化繁为简。例如: 仏(佛) 、(齒) 。 采用连笔。许多汉字的笔画 ,分笔连笔分不清 ,为简化 ,统一采用连笔组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9e7952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