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五种叙述方法及其作用 叙述方法,也称记叙的顺序,一般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五种。 一、顺叙 顺叙分三种情况: 1、按时间顺序记叙 《老山界》一文即按时间顺序记叙,从当天下午到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其它:《记忆深处的冰棍》。 2、以地点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3、以事情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采用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二、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采用倒叙的目的与作用一般有三种: 1、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2、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如《祝福》《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 三、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有关人、事,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并不是文章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 插叙的内容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根据时间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 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四、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先“藏”后“亮”,前面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平叙 平叙,又叫分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件。 平叙有两种方式: 1、先甲后乙。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两边都交待清楚。 2、时而甲时而乙。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 作用: ①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②情节交错安排,给读者以新鲜感,有利于缓解读者的阅读疲劳,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b4fa7532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