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出自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聪明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件可耻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死后谥号被称做“文”的原因。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析: 子贡发牢骚,能见闻老师写在竹简上的著作,但是不能见闻老师关于世界本质的学问。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孔子是给学生分了等级的。他认为不行的学生是不能听见一些讲授内容的,就像小学生不会教中学,大学的内容一样。他这样分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他看天赋,天赋好的人,如颜回“闻一知十”,是可以听高深的内容的,因为他能够理清楚。另外一个大概就是践行学问做得好,就可以升级了。所以,下面一句就解释了。 举了子路的例子。子路即使听到了高深的学问,但是不能遵循,那么有必要学这些高深的学问吗?不能践行,对孔子来说,对他的学生来说,不学也罢。而且,孔子的学问讲究践行,不能践行的话,学生自己也害怕见闻这些高深的学问。 这恐怕也是孔子不愿意把仁,具体解释在竹简上的原因之一。仁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仁这个字,并且有了一定的内涵。孔子把仁升华,哲学化,但是没有传播开来。世人还是按照以前的解释来定义孔子的仁就会被孔子说:“不知其仁也。”上面孟武伯就是个例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52ff714b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