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2010级本科 朱末寒 201011121018 心向往之 走上历史的道路应该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真的会有很微妙的影响。在我还牙牙学语之时,便已混迹于东北师大的历史学院了,那时候历史学院还是历史系,古朴的灰色瓦片和砖墙,爬墙虎的绿色一片片蔓延到心中,让人有一种踏实而宁静的安全感。 可能因为妈妈是历史老师,妈妈的同学、同事、朋友就都是从事历史学方面研究的各种专家学者了。从小在这个圈子中长大的我,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历史早已深深的根治于我的生命。选择北师大的历史专业也是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但最终还是到达了这里。我真的不是非常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以还是相信这是所谓的命运的安排。历史塑造了我沉静而温婉的性格,我不知道这对于妈妈的事也算不算一种传承的方式,但是徜徉于古书古籍中,或许偶尔会觉得烦躁,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满足的感觉。坐在家中的书房的地板上,手里捧着满是书香气的古籍,背靠着那满架子的史学论著,真的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我心目中的历史,始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曾经问妈妈什么是历史,妈妈说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比如我们前一秒说过的话,这一秒就已经成为了历史。对于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这个解释是很通俗易懂的,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我才发现其实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十分深刻的,最朴素的概念也是最无法推翻的。 妈妈从未强迫我做过什么事,一切都是任凭我自己的自由发展,但是她却偏是反对我学习历史的,母亲总是心疼孩子的,身处这个领域才清楚其中的艰难。我十分清楚自己并没有聪颖的天资,过人的智慧,只是凭借对历史学的热爱,有一种把板凳坐穿的毅力,和对自己对妈妈的一种不想辜负的心愿。 真正研习历史这一门以后,一幅宏伟而灿烂的神奇画卷在我面前缓缓铺开,但是历史到底是什么?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历史吸引我想要终其一生呢?这些问题在我进入历史学院后,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之中。 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是客观发展过程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逆的,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只是依靠历史的记录,那么其客观性就大打折扣,历史的两条线索是永远不可能重合的。这或许也是历史的生命的和创造力所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我很喜欢朱孝远老师关于历史学的解读。他一再强调历史研究的镜头要对准人,“时空坐标中生命的关照,就是当今历史学的主题”。1他说:“我们所从事的学问是一种思想之学。不是靠技巧,不是靠常识,而是要靠底蕴和境界。知识是一种力量,思想更是一种力量。当思想敏锐走动时,时空坐标中生命的关照的历史学主题就涌现了。”他要求我们要以“理解”的方法来体味历史,而所谓“理解”最重要的就是要剥去历史中的人、事、物的伪装和附着,使他们回归自己最本真的状态,求真求实是一名历史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也最崇高的品格。 但是在今天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各类戏说历史书籍,如《明朝那些事儿》成为了畅销书;各种打着再现辉煌历史旗号的穿越大戏,如《宫》占据着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各位出口不逊,思想如脱缰野马的,被媒体包装成历史大师的人成为了学者明星。此大幸亦大不幸。幸在喜欢历史的人大有在,大众有了解历史的 1 朱孝远 《史学的意蕴》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2010级本科 朱末寒 201011121018 需求,我们这类人大概不会被社会抛弃,不幸则在于此等喧哗闹市般的历史岂是历史真面目?历史是黑白的,过去之事,总是带有些莫可名状的沧桑感,岂容这般戏说、挑衅?历史人物带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精神力量,绝非风花雪月、纸醉金迷。历史在这些人的“精雕细琢”之下,变得面目全非,更可悲的是,他们却为大众津津乐道。那么此时,专业的历史学者在哪儿呢?我们热衷于召开专家研讨会,热衷于写学术论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钻研我们的课题,却漠视了正有一大批人饥渴地望着我们,期盼我们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历史。 历史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几多沉浮,但是崇尚经世一直推动着中国史学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梁启超说:“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2又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史学,就其作用来说,是面向过去,但其出发点是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历史学当然能够成为一些人多愁善感、发思古幽情的工具,成为炫耀博学、招摇过市、哗众取宠的资本。但作为一门严肃的学问,经世才是它真正的宗旨所系、要义所在。虽然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后,学者们对经世致用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学作为一门思想的前沿学科,其价值的体现大部分表现在经世致用上。 老师对历史学的作用给我提出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历史学的作用无他,就是“知古鉴今”。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来说就是“新时代需要新史学”3。史学的发展是离不开时代洪流的,我们要御流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作为一门出思想出大师的学科的学子,更应该为了史学的复兴和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很多学者认为将历史的本来面貌,以一种并不够严肃的方式出现并服务大众,是一件没有颜面且有损学术生涯的事,但是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完全可以挑起这样一份重担,将历史与时代相结合,还大众一份严肃的历史真诚的历史。历史并不是一门高高挂起的无用之学,而是与每个人的生命的息息相关的。历史是人民大众的历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书写着和传承者,在强调眼光向下,历史民主化大众化的今天,我们是可以为高精尖的学科精英和人民大众建立起沟通桥梁的那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使他们能增进沟通和了解。不要再出现那种学者看到大众所热推的历史就嗤之以鼻,大众看到学者的研讨会就觉得枯燥乏味的情况。沟通和连接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在史学理论课上,听完了陈寅恪、陈垣先生的治学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大量的阅读使他们对史料非常的敏感,常能合理分析出新的见解,即读出了“文字的厚度”。而我们这一代,对古汉语普遍不重视,传统蒙学至此基本殆尽,我们的功底实在太薄,实在得下一番苦功。 踏入历史专业学习仅一年,对历史的认识实在太过浅薄,而对立志于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并将做历史教学的我而言,实在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心向往之而不能求”了。 2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21131d1b9f3f90f76c61b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