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和《白雪》 “阳春白雪”是指高雅的乐曲,与之相对应“下里巴人”是指通俗的乐曲,这是众所周知的。相当一部分人想当然地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分别作了代表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一首乐曲,其实不然。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中有这么一段话:“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这段话的意思:在楚国有一个人善于唱歌,有一天他在市集上唱歌,唱的是下里巴人的简单歌曲,郢城中跟随他一起唱歌的有好几千人;当他唱起阳阿、薤露时,跟随他唱的也有几百个人,而后当他唱起阳春白雪时,能跟随他的已寥寥无几。他唱的歌曲调越高亢,跟随他唱的人就越少。 在这段话中涉及了三个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 “阳春白雪”并非是指《阳春白雪》,而是指《阳春》和《白雪》。《阳春》和《白雪》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高雅歌曲名。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明·陈汝元在《金莲记·弹丝》中写道:“那些个阳春白雪调偏高,赋写甄神醉里邀,风流难遇五陵豪,怜奴禁放渔郎棹,愁杀浓烟锁碧桃。”这里的“阳春白雪调偏高” 与上文中的“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相互照应。“商”、“羽”和“徵”同属古代五音,是中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古代叫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这两句都是用来说明《阳春》和《白雪》的曲调十分高亢悠扬,唱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水平。 由此可以推断出“曲高和寡”的本义应是:曲调愈高亢,能够跟着唱的人就愈少。这个词原本用来比喻知音难觅。现在多用来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为人理解或接受。亦作“唱高和寡”、“调高和寡”。 “下里巴人”也并非是指《下里巴人》,其实是指《下里》和《巴人》。《下里》和《巴人》是战国时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后泛指通俗普及的文艺作品,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亦作“巴人下里”、“下里八音”。南朝·梁·萧纲《与湘东王书》:“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用来说明通俗的乐曲比较适合郢城中的普通老百姓的欣赏水平,能够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综上所述,“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其实分别指代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地两首歌曲,不能想当然地将其作为一首来看。 (窦玥,武警指挥学院济南分院文化教研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222ccbc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