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四方千筒”的陶刻艺术与文化韵味 周钧林 (宜兴214221) 摘 要 紫砂千筒作为一种身筒造型比较深的紫砂器,在后来的发展中除了被用作花盆,很大程度上是被用来装书画卷轴或者插花艺术等等文房雅玩,成为了文雅之人书房、客厅、会所等场合经常可以看到的艺术品,为紫砂艺术的兼容并蓄和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组紫砂“四方千筒”把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传统紫砂技艺结合起来,以刀为笔、以泥为纸,用陶刻的紫砂装饰形式来描绘传统艺术的绚丽多彩,从而表达心中对于天地精华、自然万物的热爱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 紫砂四方千筒;陶刻艺术;文化韵味 中国陶都宜兴之所以名扬天下,从根本上来说是得益于独特的紫砂矿料,这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原材料,在此基础之上制作而成的紫砂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呈现出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众多爱茶之人和紫砂壶友的喜爱和追捧,宜兴也就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五湖四海的紫砂爱好者都会来这里一探究竟,在紫砂艺术的世界里寻找情感的共鸣。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国人对于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审美的选择方面也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希望和古人一样葆有生活的情趣和文化的品位,于是不仅仅是紫砂壶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与之相关的紫砂不同形式的器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和某个范围之内特别地流行,比如紫砂千筒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一般我们熟知的紫砂材质花盆,比诸如其他陶瓷、玻璃等等材质的透气性更加好,吸水性更加强,适合种植一些比较名贵的花草,除此之外,紫砂花盆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可以把书法、绘画、陶刻等用于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更加充分地利用到平平整整的紫砂花盆上面,从而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和谐,让人们在赏花观树的同时还能欣赏到优美的诗句、隽永的书法、精致的绘画等等,真可谓是小中见大、包罗万象。紫砂千筒作为一种身筒造型比较深的紫砂器,在后来的发展中除了被用作花盆,很大程度上是被用来装书画卷轴或者插花艺术等等文房雅玩,紫砂千筒的四个面都可以用来创作陶刻,兼具实用性与赏玩性,成为了文雅之人书房、客厅、会所等场合经常可以看到的艺术品,为紫砂艺术的兼容并蓄和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组紫砂“四方千筒”的陶刻作品(见图1),充分利用了紫砂古朴自然、性能独特的优点,在造型上采用了经典传统的四方千筒设计,造型颀长、气质高雅、刻绘精细独到、耐人寻味。从上到下为规则的四方形,但上粗下细、变化均匀,没有半点刻板感觉;盆底加足,更稳重实在,色泽高贵典雅、醇厚悠远,更让人爱不释手;筒身一面刻绘“独步天下图”,画面中的金鸡雄赳赳、气昂昂,一爪着地、一爪凌空,在空间几枝摇曳的柳条装饰之下,更加显现了雄鸡傲然挺立、舍我其谁、雄霸天下的风范。作品把绘画和陶刻虚实结合,工笔和写意同时运用,在细节的刻绘上笔笔如刀,在层次的凸显上纵横肆意,把雄鸡的活灵活现和鸡冠的鲜活、尾巴的美丽都用刻绘的手法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还有绘画陶刻的一面采用了梨花开的题材,唐代大诗人李太白曾经写道:“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可见梨花洁白如玉、朵朵如雪,遒劲的枝干点缀轻盈的花朵,让人观之如痴如醉;书法的两面分别用隶书刻绘唐代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中句:“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用行书刻绘李太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诗句。隶书的工稳端庄、方劲古朴和行书的行云流水、刚健隽永搭配恰当,刻绘用刀老辣、气韵贯通。四幅作品整体风格清雅优美,和紫砂千筒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陶刻艺术和文化韵味的高度统一,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最能表现其中的特点和韵味。宜兴自古以来文脉深厚,是著名的书画之乡,浓厚的艺术氛围滋养着这里的紫砂艺人,紫砂古色古香、低调内敛的色泽和这些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毫无违和感地搭配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国人心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组紫砂“四方千筒”把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传统紫砂技艺结合起来,以刀为笔、以泥为纸,用陶刻的紫砂装饰形式来描绘传统艺术的绚丽多彩,从而表达心中对于天地精华、自然万物的热爱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随着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推广,在宜兴紫砂壶大受追捧的同时,许多以紫砂为材质的器具和艺术品也重新地从历史尘埃之中走来,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紫砂花盆作为一种独特的紫砂艺术形式存在,在紫砂的历史上早已有之,许多的紫砂大家都曾经制作和刻绘过紫砂花盆作品。这组紫砂“四方千筒”就是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设计,几易其稿、反复斟酌,就是希望不管在什么环境之中摆设此件紫砂器,都能传递出浓浓的书卷气息,让大家在观赏花草盆景的同时,也能充分地体味到其中的文化韵味。 参考文献 [1]冯伟.简论紫砂陶刻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传承[J].江苏陶瓷,2015(5):19,21. [2]万志余.论紫砂花盆“枕式千筒”的陶刻艺术[J].江苏陶瓷,2019(2):41,4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2831cb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