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关系 又称“次属关系”。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渐次发生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同事、雇佣、买卖关系等。一般具有匿名、间接、正式、较为疏远、短暂的交往等特点。 首属关系 首属关系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最初接触的社会关系。即个人首先归属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儿童伙伴关系、邻里关系等等。它是保障个体生存、安全和成长的第一的直接的社会环境,是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形成的首要条件。它的特点是:(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直接的、面对面的、长期的、全面的交往方式。(二)人与人的交往广泛而深入。从交往方式和范围上,它比较自由,较少限制,且能较深地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需要,并彼此相互影响。(三)交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安全和成长的需要。(四)他是社会化和个性形成的首要条件。 社会学上社会关系的划分 社会学从多种角度区分社会关系的类型:①从结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划分有: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如一个职员与公司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它更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层次、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失业现象与犯罪现象的关系。②从社会关系存在的形态上可分为静态关系与动态关系。前者指社会关系的构成模式,亦称社会结构,如家庭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后者指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式,亦称社会互动,主要形式有:暗示、模仿、顺应、同化、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等。③从交往的密切程度上可分为初级关系与次级关系,亦称首属关系与次属关系。前者指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它反映人们之间广泛、深入、直接的交往,如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后者则与此相反,它是以事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如同行关系、上下级关系等。④按社会关系矛盾的性质可分为对抗性关系和非对抗性关系。前者指交往双方的根本利益不一致、发展方向完全相反,如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后者指交往双方的根本利益一致、发展方向大致相同,但局部和眼前利益上有不一致之处,如同一阶级内部各成员间的关系。⑤从社会交往的方向与选择上可分为垂直关系与水平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垂直关系,现代社会的夫、妻与兄、弟之间主要是水平关系。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重垂直关系而轻水平关系。⑥从社会关系规范化程度上可分为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前者指已经制度化、比较稳定、有一定程序、受一定原则制约的关系,如法律关系等。后者指未制度化、没有固定模式、不受原则制约的关系,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⑦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对此,社会学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2bb9cbffd0a79563c1e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