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形象对比

时间:2022-12-29 07:15: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形象对比



学号: 姓名:



要:

《三国演义》开篇所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1]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们深谙韬略、通权知变,为全国的统一安定做出了牺牲和贡献。其中,曹操和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随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戏曲舞台上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被视为“白脸奸雄”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事实;而诸葛亮一直扮演着忠贞智慧的艺术形象。本文将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整合,总结出二人形象的异同之处并加以对比。

关键字曹操 诸葛亮 英雄 奸雄 谋略



一、不同之处



(一) 、曹操和诸葛亮的性格特征之异



曹操的性格是复杂的,《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的曹操形象,他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就足以凸显曹操的复杂性格。

诸葛亮生性淡泊明志、温文尔雅,正如其门上对联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内在性情淡化为外在行为,则表现为“涵平常之心,做该做之事”。其性格可以从诸葛亮感恩于刘备三顾茅庐殷勤之意加以论述。这不仅体现了孔明之忠,更体现了诸葛亮遵守对先生之诺言,是忠臣、贤相之典范。《三国演义》在诸葛亮还未出场时就有了体现。

(二)、用人之道不同



三国时期,各路豪杰群雄并起,形形色色,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人才纷纷登场。于是,如何吸引和使用人才成了魏、蜀、吴三国治国强军、谋求统一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一切的


制度中最根本的是用人制度。诸葛亮,曹操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各有侧重。

诸葛亮用人以德为重,很多方面沿袭了汉朝举孝廉之风,“察人七法”是他考察人才的基本标准。这不难看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比较苛刻,不允许人才有任何的缺点存在,而且奉行德治,对手下群臣众将要求德重于才。实例待举详细。总而言之,诸葛亮在培养本土人才,选才用才上是较为失败的。

以《举贤勿拘品行令》而唯才是用的曹操,在选人用人上另有一番标准。一是:不认门第,不认血统,唯才是用;二是:率真,为人做事不带面具。自私就是自私,敢于将私心昭告天下,“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奉行德才是举,优胜劣汰的曹操不放过任何一个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才。但曹操重才不重德是他用人的一大弊端,实例待举详细。



二、相同之处



在许多人看来,曹操和诸葛亮,不但代表这两个不同的整治集团,而且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们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在民间传说中,变成了“针尖对麦芒”的“汉贼不两立”。但是,如果我们彻底放弃王朝正统的无畏纷争,搁置他们人品的道德评价,仅仅着眼于阶级立场和整治路线,那就不难发现他们之间也有相似之处。

(一)、虚君实相的社会地位



曹操和诸葛亮的职务是一样的,都是开府的丞相。从实际上来看,曹操为相和诸葛亮为相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丞相大拦独权,皇帝形同傀儡。汉献帝如此,刘阿斗亦是如此。

(二)、依法治国的思想相同

诸葛亮和曹操所代表的虽然都是地主阶级,但却不相同的地主阶级,他们是反对士族地主阶级的统治,主张建立庶族地主的统治。但,这在当时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正因为政治体制的先进,所以在当时不能取得胜利。这种体例在法律上表现为“依法治国”而不是“以德治国”,所以,诸葛亮和曹操在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上,是有着相同的思想的。他们都有着明确的建国方略和执政理念,都想要建立一种新的国家制度。

总结

三国的年代不过是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有胜负,有成败,但在历史发展的形势下,他们之间的战争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如曹操和诸葛亮的形象有相同也有不同一样,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功过已成历史,重要的不是对史人的评价,而是在于人们对人物的评价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懂得继承和警示。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柳春蕾.诸葛亮评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3]钱融;张晓东.《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J].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2f6744d650e52ea541898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