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作文

时间:2022-03-20 03:04: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樊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作文

德”,在中国汉语里,无疑是一个高频词,其意义也非同寻常。孔子的“理想国”中,必须“为政以德”。现代人说到“德”,首先想到两个词:道德、德行。我个人理解,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善良慈悲)(情有义)、信(诚信可靠)是最重要的“美德”,三者集聚,就是做人的境界。这方面,孔子思想是集大成者。当然,繁复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衍变中还有其他“版本”,比如“立木为信”的商鞅,是“信”的标杆;“千里走单骑”的关羽,是“义”的代表。

关于“德”的好处,《论语》有曰:德不孤,必有邻。其意思,我个人更愿意这样解读:有德、守德的人,只要自己不觉孤单,别人就不会孤立,最终必多朋友、芳邻。

有德的人会孤单吗?有的。当一个人的觉悟、德行高于社会周围的人,他多少会有“寂寞之伤”。这种感觉,悲愤投江的屈原有过,壮志未酬的张居正有过,学贯中西的王国维有过……但历史烟云散去,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有德的人终究会被欣赏甚至拥戴。史载:大舜所居之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是对“德不孤,必有邻”最完美注脚。

进入现代社会,“德才兼备”是一个“优秀文化人”的标准画像。而“德在才上”更是职场选人、用人的首要准则。可见中国人对“德”给予的是和终级认可。追慕“有德之人”是人的基本良知和趋利诉求,但真正成为“有德之人”,却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天问”。“孟母三迁”,找的就是


有德行的好邻居,以期对孟子的成长有利。看来,人品好,自己会发光。大多数人都是“趋光”的飞蛾,但有多少人自觉立志成为一个“发光体”呢?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就有志于成为一个“发光体”。历,中国曾经多次“发光”,大唐的开放、包容,吸引“万国来朝”,礼尚往来。新中国建国之初,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却无私援助朝鲜、越南、非洲兄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必须承认,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这种利益是可以共生、共享、共赢的,而不是“零和博弈”。当前,国际社会民粹思想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几乎凭一己之力,独擎“平等、互利、开放、共享”大旗,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西方社会的主流解读是:中国图谋世界领导权。其实,这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晚年,开始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并无“野心”,只是不忘初心。

有德必有回报吗?可能暂时没有。小到守德的个人,中国人用“吃亏是福”来*、自励;大到“德政”的国家,中国用“一带一路”、“上合组织”等共享战略来对抗“美国再次伟大”旗号下的自负任性。当代中国人执着不屈的脊梁风骨,其实就是一个古老的信条在支撑着:德行天下。

有不少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不太赞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也许没有“耶稣”、“安拉”、“佛祖”这样的神圣存在,但中国人一直相信“德”的力量,相信“仁者无敌”。


在复兴中华传统,重塑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既要向古典寻根,更要在当下坚守。寻根,是要知道我们是谁?坚守,是要证明我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得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38f6298ef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