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历史上三次刺杀秦始皇的幕后主谋是谁

时间:2022-10-06 21:13: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秦朝历史上三次刺杀秦始皇的幕后主谋是谁

荆轲“刺秦”案,在刺杀秦始皇的三案之中影响最大。此案发生在秦王政二十年(227)《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一条,对荆轲的这次刺杀行动给予重彩浓墨的描述;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对荆轲更是充满了推崇之意;还有古小说《燕丹子》一书刻意渲染其事。 以下笔者以《史记·刺客列传》为主要取材范围,梳理其事。司马迁对荆轲充满着敬重痛惜之情。一首易水送行的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流传千古。荆轲在行刺时和失手之后均被塑造为视死如归的英雄。司马迁强调,荆轲行刺对秦王嬴政的巨大心理影响。秦王嬴政的应对反应是:除了肢解荆轲之外,立即调集精兵强将,对燕国发起连年进攻,直到把幕后策划者燕太子丹诛杀为止。“二十年„„使王翦、辛胜攻燕。„„二十一年,王贲攻蓟。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

王翦、王贲父子是当时秦军中的一流名将,秦王嬴政把他们集中投入到攻伐燕国的战场,就是要显示对于荆轲刺杀行为的雷霆回击。直到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还以诏书的形式表达当年下定灭燕的决心,就是要严惩荆轲行刺的幕后主使,“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显然,荆轲刺杀之举,对于秦始皇造成的心理阴影,在历经六年之后依然无法消除。 后世论史者特别是其中之文人骚客对荆轲的“失手”颇多遗憾,其实是在表达憎恨秦始皇的情绪。如《汉书·艺文志》的“杂家”之中列有《荆轲论》五篇,其文有“轲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马相如等论之”。司马相如等人的所论文字,其立意可知。东汉思想家王充曾借用“天下之士”的名义来表达对于荆轲的敬意,“人之举事,或意至而功不成,事不立而势贯山„„当荆轲之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既而天下名轲为烈士„„天下之士不以荆轲功不成不称其义”。最为“极端”的场景描述要首推《燕丹子》,其甚至描述荆轲已经得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出。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揕其胸,数之曰”云云,只是又被秦王嬴政狡猾逃脱了。在唐诗中,也有许多遗憾刺杀失败的情感。

例如,“一旦秦皇马角生,燕丹归北送荆卿。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出于对秦始皇的极度痛恨,唐代诗人还曾经对荆轲表示不满和批判:“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襟。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

高渐离“筑击”行刺案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份,即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秦王政二十六年(221)此案与荆轲“刺秦”有着内在的关联性,甚至称之为“余波”亦无不可。高渐离是荆轲的密友,参加了“易水壮别”,是荆轲入秦行刺的积极支持者。“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


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汉代人对此津津乐道,“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在“秦并天下”之后,秦始皇下令逐捕燕太子丹、荆轲之客,迫使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其后因为显露击筑技艺而被人所知。“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司马迁所说的(秦始皇)“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的记载对于分析此案对秦始皇心态与行为的影响极富价值。高渐离的冒死行刺,对秦始皇心理上的影响之大似乎还在荆轲行刺之上。秦始皇承受的心理震撼之大有可以探索的路径:荆轲行刺之时,天下依然是战国分裂之局,荆轲受命于燕太子丹,可以说是“各为其主”;而高渐离行刺则是发生在六国已经被灭、秦始皇已经是天下独尊的唯一君主之后,在秦始皇的心目中,他正在努力地把自己想象为“天下之主”,在经历着由“征服者”向“统治者”的心路变化。恰在此时,高渐离的拼死一击,让秦始皇真切地感受到———六国之人是绝不会接受他的统治的!所以,他“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针对秦始皇的第三次刺杀,就是张良所组织的“博浪沙狙击”。

此案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八年(219)。史称:“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此次刺杀行为,引发了秦始皇的剧烈报复,“大索天下,求贼甚急”。这种大规模缉捕,充分说明秦始皇大为震怒。其内心世界最不能承受的是:在统一天下两年之后,还会有六国的贵族子弟继续在为了“故国之仇”而与当今天子生死相搏。以上三次失败的刺杀行为在时间跨度上长达八年,横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而主谋者、刺杀者都是山东六国人士,并对秦始皇的人身安全形成极大威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3d83ffa25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