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区、家、个人的关系到针对型社区服务体制 一个很偶然的契机让我突然考虑到这个问题,社区、家、和个人的关系。大多数人认为后两者的联系是相对紧密的,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社区,有血缘关系的个人组成的家庭和无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的社区紧密度和集中度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就管理来说,家庭对个人的拘束比较简单容易,而社区对家庭的管理就不太容易了。 还是要谈到如何突然考虑到这个问题的,上面的道理大家都懂,不过这两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跨过一个层面思考社区和个人关系:个人在社区的幸福感知度会不会影响家庭和社区的紧密度。事情是这样的,社区发养老钱,入户给社区每个过退休年龄的老人发过冬生活补贴,是福利性质的。虽然郊区村居民住的比较松散,不过我们发了一天,消息几乎所有的老人都知道了,我们每到一家,家里老人都眼巴巴的看着我,感觉等了好久,不停说谢谢。这样说有点功利性质了,给人家钱人家自然对你感激。我想说的是一个特殊例子,家里老人的儿子代领的,他儿子大概四十岁左右,觉得钱太少,补贴用处不大,觉得社区形式主义太严重。 入户的结果前后有反差,年龄的差别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想,价值观不同是主要原因,而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综合因素。老人在家没有工作,极少外出,所以,家就是他们的全部,不过子女都在工作,白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无人陪伴的状态,导致他们接触的对象就是别的老人,渐渐的组成团体。有些时候是直接和社区沟通,因为白天没有家人和他们聊天。所以在社区活动中心和接待中心的老年人比重最大,老年人受社区服务的感知度也最强。而年轻人和小孩的感知度就不那么明显,原因也在于年轻人的精力主要在于事业发展,自身以及小孩的培养等等。认为社区能力有限,对自己需要的没有影响力。所以渐渐的,家庭就会有两种分级,老人乐于参与社区的活动,受社区的感染力较大,而他们的子女就很少参加。 对于这种情况,社区是怎么做的呢?不少社区努力做好公共设施建设,美化居住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不遗余力的提升我们的硬件条件,是的,我们认为我们的居住环境更优美,设施更齐全,服务更高效了,可是还是主要面对的还是我们的老人,以及长期在社区赋闲的人。有调查显示,针对年轻人成年人的最吸引他们的活动就是招聘会还有相亲会。也有不少社区做了这样的工作,不过效果泛泛。原因是因为社区的专业度不够,就算请来的一些专家活动结束后一段时间效果也就渐渐失去了,长效机制不够,如若开辟专业窗口受众也不够多。所以大多社区就这样常常点缀提供一些服务,反而让社区中年人年轻人这些中坚力量觉得不够专业而不会去选择。 目前不少社区做的明显比原来要好的有两部分,我觉得较突出的是社区医院和劳动保障所,社区医院的崛起主要是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了,第一可以让社区内部居民直接安排就医,距离较近,送医也会及时。第二可以减轻大医院的医疗业务压力。通常社区医院都会统筹规划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辐射范围。社区劳动保障所现在主要承接了街道和上级劳保所部分权限,协理人员也经过专业培训,加上问题受众面较广,所以专设窗口有利于社区正常工作。我所认为的这两点是从我以一个年轻人个人感知度而言。计生,民政前期主要就是宣传,居民有问题就找你,而有些类似于增收、就业、法治,具体例如相亲会,招聘会,社区可以提供主动服务的大多都没有做长效,就好像面对一批客户,我们只做了一部分,而针对一大群中坚力量的客户群,我们知道很重要,但是我们还在做一些不够贴近的工作,所以成效不大。 目前国内不少社区做的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将社区的利益和个人家庭的利益挂钩,江苏江阴不少镇级社区级都将家庭劳力支出收入比纳入自评体系,简单来说,社区赚钱了,每家每户作为社区一份子,加入这个劳动体系的,福利好收入也会增加,自然而然,每家每户都会紧贴社区,包括家庭里的每口人。这只是一方面,总的来说,社区针对家庭每个人不同价值观而提供一些专业服务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怎么实施,这条路我们还在探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40adf70bed5b9f3f90f1c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