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翁丁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产业融合视角下翁丁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李海荣 胡冀珍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出于地域特色文化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战略决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突出了民族文化的特色,促进文化、生态、旅游三者的相互融合,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选择。以云南省沧源翁丁村为例,通过SWOT矩阵梳理翁丁村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针灸式改变村落,各方共生式运营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广泛开展生态旅游认证及生态环境教育等路径,以期促进翁丁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强调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国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旅游,对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打破产业边界,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水平与质量,并促进翁丁村的和谐发展与共同繁荣。 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在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应运而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和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本文采用曹晓鲜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定义,即是指以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为研究对象,在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和减少对旅游目的地文化进程发展的影响下,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理念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形成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开发模式。 二、沧源翁丁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概况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 翁丁位于东经99°05′~99°18′,北纬23°10′~23°19′,处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西北部,是一个佤族原始村落。由于封闭的地理位置及佤族原始宗教崇尚自然的理念,翁丁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翁丁山多林密,四周群山环抱。这里有风光旖旎的新牙河,有美丽的“翁丁白云湖”;有建于1977年的翁丁大桥,景色迷人。翁丁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4 ℃,降雨量为900~1 000毫米,气候温和、四季不明显,日照良好。翁丁群山常年云雾缭绕,云海、日出、夕照等奇美气候景观为村寨增添了迷人的景色,适宜的气候条件,各种动植物资源,大规模梯田景观及干栏式茅草房构成阿佤人民的美好家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佤寨生态景观。 (二)特色的民族文化 翁丁村拥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中国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集中而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了中国佤族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佤文化天然的博物馆。在翁丁,人们可以找到史前文明的遗迹,可以目睹和感受佤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斑斓迹象。中缅边境跨国文化相通相融,翁丁佤族与境外缅甸佤邦佤族同一族源,翁丁佤族先民即由公明山附近的绍兴、绍帕等地迁来。因此,翁丁佤族沿袭了境外佤族先民的远古文化,并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传承、发展。翁丁保存的耕作方式“夺铲点播”(刀耕火种)、食野菜习俗、葛根藤纺织习俗等,是原生态山居民族的文化遗存。翁丁文化继承了山地文化的质朴性、独特性;万物有灵原始崇拜的文化内涵,深居深山密林,生产力低下,孕育了佤族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朴素思想,并在活动中形成共同的崇神敬灵的民族心理。在万物有灵思想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有神灵护佑,因为崇敬和畏惧,人们不愿随意破坏自然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了佤寨的一大亮点,也因为众多的原始崇拜,在众多的宗教活动中,产生了原生态文学和艺术。优美且充满韵味的祭祀辞、歌曲词谱、舞蹈动作等是原始宗教在原始文艺领域中的杰作。 三、云南翁丁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SWOT矩阵分析 通过对影响云南翁丁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作出分析,把优势、劣勢、机遇和威胁排列成SWOT矩阵进行分析,得出相匹配的发展策略,如表l所示。 四、云南翁丁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路径 城市人需要精神上的乡村,农村人需要物质上的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的佤族文化是沧源县翁丁村旅游资源的主体,也是沧源文化和旅游产业灵魂,更是翁丁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基础和重要支撑,青山银山是翁丁村的宝贵财富。同时,翁丁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地发展,又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反哺社区居民,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承。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是翁丁村发展的根基,同时也是翁丁佤寨旅游转型升级的推手。 (一)针灸式改变村落,保持真实和本色 翁丁村作为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是世界佤文化的源生地,是中国部落文化最后的活体,是云南省原生态佤族文化博物馆,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永恒部落。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有风貌,保持翁丁村的真实和本色及不损害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翁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活动和产品,要将翁丁村特色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使翁丁村的旅游产品富有地方性特色,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要有生态性和原真性,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村内要有足够的交通网和其他配套设施,为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景点、设施及其他服务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保持平衡发展。 (二)各方共同参与,共生式运营发展 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明确政府、开发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的职责范围,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运营商”“村集体合作社+扶贫机构+运营商”“村集体合作社+政府+运营商”“村集体合作社+投资商+运营商”等合作模式。加强政府为主导的统筹发展,在运营过程中延长旅游产业链,从农业、加工业到服务业,从当地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到住宿娱乐服务。社区居民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和完善社区参与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社区居民的在地化培训,提升社区居民现有的生态意识、知识、技术等,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并参与到乡村建设、村落保护、旅游发展中,更好地实现当地居民的就业及旅游发展的经济连带作用;借助社会力量,建立标准并客观公正地协调各方利益,进行有效监督。各方共同参与,共生式运营发展,处理好乡村建设及社区居民的关系,实现共融共生、多方共赢。 (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 原乡产业是所有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的起点,村寨本身就有价值,村寨及周边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旅游影响最小化”的原则,尽量保留原来的结构机理甚至是空间结构。应用旅游生态足迹法,正确评价翁丁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确定合理的环境承载容量。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始终保持动态保护,通过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使得翁丁村佤族文化在保护中开发、在传承中发展,努力把旅游产品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以民族文化保护为前提,才能增强旅游吸引力,促进村寨经济长效发展,从而反哺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条件,提升民族自豪感,进而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自觉性,保护村寨的自尊与自信。 (四)广泛开展生态旅游认证及生态环境教育 积极学习国外的经验,研究制订相应的自然与旅游认定计划(Nature and Ecotourisim Accreditation Programme,NEAP),统一设置认证的相关条件和规范指标,实行严格的操作程序,凡是认证合格的产品可以使用NEAP的标识,引导旅游企业创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4f11f14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