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手机进校园心得体会 近日学校通知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准带手机进学校 ,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这则规定赢得了家长的称赞,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手机本为方便家校联系,现实中却成了一些孩子课上“摸鱼”、课下沉迷的“游戏机”“聊天器”,成了一些教师布置作业赋压家长的“省事器”。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教育部这剂药方令不少人长舒了口气。 中小学生本就是个自控能力差的群体,过早接触手机,容易使其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候利用手机玩游戏或百度查找作业答案,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影响学业甚至身心健康。学生家长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监督者,因为学校通过手机布置作业,打印、签字、打卡等等成为了其工作之余,的中心,因而变得尽力交瘁。 禁止手机入校园,各地各学校在落实中,需下一番绣花功夫,既要严格执行,也要避免“层层加码”,莫将“原则上”变成“一刀切”。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参与,需要双方及时沟通,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手机来建立桥梁。家长不能以这次规定为“挡箭牌”,摆脱学生学习参与者的身份。 手机等电子设备本身并不是“问题”,它们在加强沟通、教学智能化信息化中仍大有用武之地,关键是如何管好、用好,让电子设备从成长路上的“拦路虎”变成“好伙伴”。 有人建议,在设计上可以参考老人机理念,来发布适合学生的手机,方便学生与家人的沟通联系。这样也能发挥学生带手机的初衷,也符合当前社会人群的需求。反过来看,学生沉溺手机,大部分是被一些APP所迷惑,所以,在限制手机入校园的同时,是否也应给这些不适合未成年的平台设置一些门槛,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保护未成年的身心健康,不能只靠学校的规定,还得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3d4e832b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