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作业?做到这7点,一切so easy! 2015-06-14 教师帮 亲爱的老师,您是不是也觉得,布置好一份作业真的不容易! 布置多了,家长觉得孩子压力大、没时间;布置少了,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下降。难度大了,后进生做不了;简单了,优等生觉得太容易。很多教师都说,自己都不会布置作业了! 究竟一份好的作业如何布置?作业量如何控制?作业内容如何设计? 七个原则: 原则1:每一道作业题的目的都要明确 布置作业,首先要明确作业是何目的,要清晰明确到每一道作业的目的、作用何在,加强作业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克服盲目和随意。 有些教师搞题海战术,相信题目做多了,知识点就熟了。其实,反复训练不见得就是巩固。 小编以为,教师布置作业,一般出于以下几种目的:巩固知识点、培养学习习惯、激发探索精神、提升能力或是培养其他方面的品质等。亲爱的老师,您是出于哪个目的呢?小编建议,布置作业前,一定要想清楚这道作业能对孩子有什么帮助哦! 原则2:作业要适量,多了少了都不好 近来,教师布置多少作业,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家长见孩子作业少,会担心教师是不是不负责任,孩子的成绩会不会落下;另一方面,即使教师不布置,家长也会自己额外给孩子加料。所以,虽然减负喊得响,但不少教师还是不敢踏出那一步。 著名作家巴金写作中曾提到了他的外孙女,小学五年级,每天作业不少,常常做到晚上九点钟,中间只除去吃一顿晚饭的时间。“我算了算,她一天伏案的时间比我还多。我是作家,却没有想到一个小学生比我写得更勤奋。” 那么,作业多少量合适呢?有关部门规定:小学生花费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以分钟计算,大概相当于他的年级数乘以10,也就是说,一年级应该是10分钟,二年级应该是20分钟,依此类推。另外,老师基于明确的目的,自己先把要布置的作业做一遍,测试时间、体验难度,再根据班级孩子的情况,基本就知道该布置多少了。 原则3:高低年级布置的作业不一样 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哈里斯长期致力于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研究。他发现,在14~16岁的中学生中,做家庭作业的学生比不做家庭作业的学生成绩优秀。但是在小学阶段,家庭作业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不明显。 哈里斯教授认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家庭作业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年级学生则要通过家庭作业促进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强化。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走进校园,正是培养习惯的时候,对他们而言,作业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习惯的养成。 因此,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作业,让孩子更多体验、感受,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教材练习,布置作业。 原则4:作业设计要分层 哈里斯教授关于如何布置家庭作业的很多建议已被美国教育行政部门采纳,其中包括: 1.家庭作业一定要有必做部分。对于必做的家庭作业,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补偿教育机会。 2.家庭作业一定要有选做部分,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也就是说,教师布置作业需要多层次设计。 但是坦白来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学生布置作业,一个班级几十个人,一人布置一份是个不小的工程,另外教师再评阅几十份不同的作业,这样的工作量是非常不现实。 那么怎么做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部分。 其次,再布置一些选作部分的,非必要掌握的拔高点的知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 另外,还有一些泛家庭作业,可供孩子们闲余时间完成。泛家庭作业,不需要孩子们去花太多的心思去掌握。甚至有时候,可以理解成一种观察,一个对话,或者是一次奇妙的出行。 原则5:多种作业类型相结合 一份好的作业,是不需要家长和教师强调,学生都愿意主动完成。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要设计得丰富新颖,趣味性强一点,或是实践性、探索性强一些,让学生参与其中。 1、寓学于乐,设计趣味性作业 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教学的效果。作业内容设计得新颖、有趣,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有一位数学老师讲分数时,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今天是小红的生日,她请来了很多客人。生日PARY开始时,她数了数,有几位客人还未到,就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该来的还不来?”来的客人一听,心想:“这么说,我们就是不该来的了?”于是,有一半客人走了。小红一看,连忙说:“嗨!不该走得倒走了。”剩下的客人心想:“这么说,我们是该走的了”。于是,又有三分之二的人走了。小红急得直嚷:“我说的不是他们!”最后剩下的三人一听,心想:“那是说我们喽”。于是气愤地走了。同学们,你们算一算,一开始小红总共请来了多少客人?这样的作业设计,内容新颖,趣味性强,学生乐学。 此外,趣味性作业设计还有游戏性练习、竞赛式练习、编故事、儿歌、口语交际等;设计改错题时还可以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时可以让学生当“裁判”等。 2、寓学于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性作业 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能力高。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动口、动手、动脑,才能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形成能力。 如:教师教作文《家乡的变化》,课前可让学生搜集家乡在物质生活、城乡建设、交通信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料,通过体验再指导写作,学生写来言之有物,真情实感,写作水平随之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bf6afe168884868662d6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