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参加中法马尾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的意义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留学生参加中法马尾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的意义 摘要:中法马尾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两起重要的海战,很多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献身。这其中就有一部分是我国早期由清政府派遣留学美国、欧洲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而产生的新式知识分子,代表着当时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他们的参战大大地增加了当时中国海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在海战中,留学生们英勇战斗,不畏牺牲,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作为近代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在海战中表现出的战斗风貌、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后世炎黄子孙永远学习和怀念。 关键词:留学生;中法马尾海战;中日甲午海战 19 世纪70 年代,清政府开始正式派遣学生出国留学,这是清政府维护自身统治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大办洋务运动的产物。归国后的留学生有一部分参加了近代中国海军。作为中国早期较为系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新式人才,他们凭借自身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技术素养,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他们在海军中担任要职,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法马尾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中,他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参加两起海战的留学生 在1884 年以前,中国已有两批留学生先后归国。第一批是留美官费生于1881 年未完成学业被迫提前全部撤回,另一批是由福州船政学堂派往欧洲留学的海军官费生首批于1880 年学成回国。参加中法马尾海战的只是第一批留美官费生中的一小部分。下面回顾一下有关史实。 (一)参加中法马尾海战的留学生 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是由容闳倡导,并得到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支持而派遣的。从1872 年起到1875年,每年派30 名,12 岁到15 岁的少年,分4 批,共120 名,赴美国学习。原定的学习期限为15 年,从初级到高级系统的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但由于封建传统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清政府于1881 年撤回留美幼童。除在美国病故和执意不归的26 名外,其余94 名,分三批遣送回国。在这些人中,除了詹天佑、欧阳庚完成大学学业外其他均未完成学业。回国后的留学生们不被清政府重视,大都被分配到海军、邮政、电报、铁路、矿冶等新兴的部门。其中,分配到福建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学习的有16 人。后来由于人事升迁、调动等缘故,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爆发时,在福建海军军舰上服役的留美官费生仅有6 人。其中,容尚谦(第一批)、吴其藻(第四批)、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均为第三批)五人在旗舰“扬武”号上,邝詠钟(第二批)在炮舰“扬威”号上服役。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当时由福州船政学堂派遣赴欧学习的海军官费生,虽然在马尾海战前已经有一部分人学成回国,但他们并没有参加这场海战,这主要是 因为这批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都被调到北洋水师服役或天津水师学堂任教,留在福州的少数几人也被分配到马尾造船厂,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所以海战爆发时,他们中没有人在战舰上。 (二)参加中日甲午海战的留学生 清政府出于创办近代海军对海军专门人才的需要,分别于1877 年、1882 年、1886 年、1897 年分四批,共派80多名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赴西欧学习舰船制造、驾驶、操作、轮机、枪炮、测绘等专门技术。在中日甲午海战前,这些学生中的前三批都已学成回国。他们中大部分都被分配到北洋水师任职。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几次海战中,大约有十多位参战,他们分别是首届留英生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方伯谦、叶祖珪、黄建勋、林颖启、萨镇冰;第二届留英生李鼎新、林履中;第三届留英生刘冠雄、黄鸣球、郑汝成、沈寿堃。 参加中日甲午海战的留学生除了留学欧洲的学生外,还有一些是早期的留美幼童。他们是吴应科(第二批)、徐正鹏(第三批)、沈寿昌(第四批)、吴敬荣(第三批)、宋文翙(第二批)、陈金揆(第四批)、黄祖莲(第四批)、蔡廷干(第二批)、曹嘉祥(第三批),王良登(第二批),吴其藻(第四批)等。[1](P.91)总计,参加中日甲午海战的留学生大约有20 多人。在海战中,这些归国的留学生们大都英勇作战,忠于职守,视死如归。 二、留学生参加中法马尾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的意义 中法马尾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两起重要的海战。中法马尾海战爆发于1884 年8 月23 日,法国军舰突然发炮,中国军队仓促应战,历时一天,结果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海战是整个甲午中日战争的一部分,从1894 年7 月25 日,日本海军在朝鲜半岛海面向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开始,到1895 年2 月27 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为止,前后延续了6 个多月,主要经历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三次战役。在这两起海战中,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开创了中国有史以来近代新式知识分子反抗外来侵略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留学生们的实力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他们的参战大大增加了中国海军的战斗力 这些早期归国的留学生们通过自身的留学经历,学习和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他们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新式知识分子,是当时中国先进科学技术的象征。当时受命出使英、法、德、比四国的大臣薛福成在日记中写道:“近年出洋学生试于书院,常列高等,彼亦知华人,才力不后西人也。”[2]学成归国后的他们不辱使命,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个人才能,自行制造和参与监造了多只大型的舰船。 在以往的反侵略战斗中,中国军队所使用的武器始终没有超出冷兵器范围(虽然以前中国也有少部分军队使用洋枪、洋炮)。而在这两起海战中,中国军 队开始使用接近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海军战备(大型的炮舰、先进的战术及武器)进行作战。留学生们正是这些先进战备武器的操作者、掌握者。以北洋海军为例,舰队所属的二十余艘舰船中留学生任管带的就有50%,四艘主力钢甲炮舰的管带全部由留学生充任,还有多人担任了大副、二副等职。留学生参加海军基本上解决了北洋舰队驾驶及指挥人员奇缺的问题。另外,他们在海战中表现出的熟练的操作技巧和高超的指挥才能大大地提高了中国海军的战斗力。如在中法马尾海战中,留学生们熟练操作和使用舰船的技术,为外国人所称赞。据1884 年9 月2 日美国驻华公使照会记载:“中法闽省之战,中国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为出力者,则系扬武船内由美国撤回之学生。该学生共计五名,点放炮位,甚为合法,及其灵巧,均系奋不顾身……。”[3](P.90)在黄海大战中首届船政留英生刘步蟾在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后,代为督战。在他的指挥下“定远”、“镇远”两舰,在五艘日艦的围攻下沉着应战。他以熟练的航行技巧“指挥进退,时刻变换,使敌炮不能取准”反而把敌舰“松岛”号击伤,“并合击伤其左侧一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11b4b9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