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正常之悲的盛唐送别诗 发轫于《邶风·燕燕》的送别诗,其情感已定格在“泣涕如雨”的忧伤里。然而盛唐的送别诗反而是悲伤成了别调,成为另类,旷达豪迈之词成为主流。“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的豪放,“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王昌龄《送柴侍御》)的旷达,“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的爽朗,“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的豪迈,“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的俊逸构成了盛唐送别诗高昂雄健,豪情四溢的特色,而这一特色也正是“声律与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坛的风格所在。虽然数量有限,但这一类送别诗却成为当时的主流,反映了当时诗坛的主流风格,折射出盛唐士人的普遍心态。 唐人是很重视离别之情的,由于各种原因,逢别必送,赠之以诗,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甚至会出现“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傍辞”(张籍《送裴相公赴镇太原》)”的送别场面。据说当年贺知章辞老归隐,唐玄宗率先赐诗送别,继而群臣也竞相以诗赠别。(宋.尤袤《全唐诗话》)可知唐人并不是不懂离别之情,只是在盛唐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当中,诗人虽然也感到离别之苦,但却能不为苦所累;虽然也有离别之愁,却并不为愁所溺。这也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建功立业的观念使之然也。也就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盛唐送别诗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甚至是“壮而不悲”的高昂格调。张法曾说过:“对我们来说,在肯定有别必悲的前提下应着重区别两种悲:正常之悲和悲剧意识之悲。正常之悲的离别,一般部包含着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1、可伤,毕竟是别。2、不伤,因为离别不是走下坡路,甚至是奔向一个好的前程。这样,虽从人的情感讲并不愿别,但从理性上讲,应别,这种离别之泪,属正常之悲情美的作品。前一类作品如:”。[P.46]应该说,盛唐送别诗的主流情感应是“正常之悲”,如果进一步区分的话,“正常之悲”又包括那些豪情满怀以及那些没有豪情满怀但也没有多少愁情萦牵同时又散发出一种人情美的作品。本文重点讨论体现“正常之悲”的盛唐送别诗。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全唐诗》卷199) 这是一首旷达豪放的送别诗,该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作者以火山、赤亭起句,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颔联出句明写李氏的不平凡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对句“岂能”故作反问,暗示李氏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之脑后,鲜明地反映了盛唐人们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颈联劝李副使解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然而并无半字依依不舍,而是单刀直入地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诗末直抒胸臆,气势如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既勉勵李氏立功扬名,又道出了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一派盛唐气象,读后让人为之激动振奋。 再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卷214) 高适在创作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二首》(其二)写道:“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还处于“无酒钱” 的“ 贫贱”境遇之中。”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环境,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北风吹雁、大雪纷飞,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这是“人情”上的“可伤”之处。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2c272b6d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