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诵读经典诗书品味诗意人生 作者:王力瀚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年第06期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如果,我们能引领孩子走进诗的世界,背诵经典古诗文,不仅是让他们学习知识,更多的则是让我们的孩子做有根的人。 一、孩子带给我的灵感 记得有一次在北海双语学校听戴建荣老师执教的《咏鹅》。当老师问道:“鹅啊鹅,你伸长脖颈看到了什么?”时,一个孩子大方而天真的说:“它身长脖颈看到了你,你在赏鹅啊!”会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这掌声为的是孩子的天真,为的是孩子的与众不同,为的是他没有形成思维定式;听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老师让孩子们给“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一句加上标点,一个孩子是这样说的:“我认为两处都应该加句号,这样能更表现出人们的冷漠无情,小女孩的死对人们来说丝毫没有影响,所以,语气应该是很冷淡的‘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又是一阵掌声响起,这掌声为的是孩子已经完全走进了小女孩所处的那个世界;这掌声为的是孩子敢于打破课本,发表出自己的见解。 “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我们的学生常年在这种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智慧怎能不得到发展?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怎能不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呢? 二、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让每一个孩子过一种更有诗意的生活 1、“让老师从繁琐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让孩子从枯燥的课本中走出来。”这是听完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的经验后我的第一感受。一本教材教学一个学期是我们撼之不动的定律,可韩老师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剩余时间全部用来大量阅读,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已经被她的学生在课内都阅读完了。可以这样说,他的学生读的书比我们作为老师的读的要多得多。听了后,我太激动了,也太羡慕了,我们不是不注重读书,甚至经常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可我们的孩子哪有时间来读书,一节课接着一节课,一个本子接着一个本子,一个兴趣班接着一个兴趣班,孩子连玩的时间都很少,更不要说读书了。看看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做什么?一学期顶多三十篇课文,反复讲,反复练,可是错别字仍然是一大堆,今天写,明天忘,提笔就是错别字,都是孩子不用心吗?该找找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端了,孩子读得太少,见得太少,学了的词在课外没见过,不会用,没地方用,你说他怎么能熟练的掌握呢?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之初的识字能力和速度是以后的几倍,对知识的渴求和热情也是无以拟比的,在这样黄金的时段海量阅读、大量背诵,以求得对知识的多多积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然,我们可能没有能力两周学完一本教科书,但一定会尽量节约出时间,一半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时间,不管多少时间就让孩子们读书吧! 2、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强烈的阅读欲望,拥有高雅的阅读品味,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现在的孩子爱读什么书?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大多的孩子都喜欢读漫画书或笑话书,有趣吗,开心啊,可读过以后,究竟能给孩子留下什么?只是浅薄和浮躁。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我们中国人就要读读我们自己的精神遗产,比如: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唐诗的璀璨,词的婉约与豪放,能熏陶出多么有个性的气质啊。让我们的孩子就读读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吧,在他们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正如著名学者叶嘉莹所说:“学古典诗歌,就是让你对宇宙万物、花开花落、草长莺飞都有所关心,如果一个人对草木鸟兽都关心了,那么他对国家,对同类的人能不关心吗?” 三、大师的风采 当我欣赏了王崧舟的《枫桥夜泊》、窦桂梅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师的风采,那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是别人再怎么模仿也学不到的,因为它是内在的一种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聆听《枫桥夜泊》时,这真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使我徒添了几分诗人的情愫,“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王老师几次发问:“听,这是哪里的钟声?”“听,这又是哪里的钟声?”使得这钟声一次次在我们耳畔想起,涤荡在我们的胸中;接着让学生一步步感慨:“这十年、百年、千年、万年不变的是钟声!”整节课让我觉得是在接受文化的洗礼,诗情的熏陶!王老师的这堂课我听了好几遍,一遍比一遍醉进去,我想会是听你千遍也不厌倦!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听窦桂梅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领悟了什么是深刻,什么是文本细读。透过一个词看纸背,透过一句话看纸背,透过段与段的联系看纸背,甚至透过一个标点看纸背,水到渠成般的完成了教什么、怎么教两个层面的教学,课文的每一处都被窦老师仔细的挖过了,她说她阅读了所有与这篇文章有关的资料,这篇文章她整整细读了三年,读几十遍后,味道才慢慢跑出来。在窦老师的课堂中所呈现的是“诗性”挖掘,正是因为解读注入新的元素,诸如语调、情感、身体语言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联系,使得文本显现出强大的张力。这也为教师和学生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更大包容的空间。此即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而为语文增加了“悟”性。如果我们都能进行这样的文本细读,或许我们也能成为大师。 还有王玲湘老师的《伯牙绝弦》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千里知音一琴牵,伯牙善琴,子期善听,随着王老师一次次催人泪下的表述,伴着高山流水音乐的想起,我想孩子们都在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然而,知音已去,留琴何用?知音已去,欲觅知音难上难啊!一个关于知己的深刻话题在每一个人心中荡漾,课上到催人泪下、不忍离去的这个地步,你说,这不就是大师的风采,经典的魅力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单位:兰州市城关区榆中街小学甘肃7300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4fb8a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