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中“菊花”象征义赏析 唐代诗歌中有许多借咏菊言志抒怀的诗歌,菊花因其品性的高洁素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的亲睐。本课选取四首有代表性的唐代诗篇,对诗歌中“菊花”象征意义作分类赏析。 (一)幽独隐逸情怀的象征 菊花,幽独淡雅,孤高傲视,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诗人写了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前六句写了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句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还来”透露出诗人对淡泊宁静,悠闲雅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 (二)感时伤怀情感的象征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伤时忧民,或悲愁叹老,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抒发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前两句说自己身逢战乱登高无酒的凄苦落寞,暗含自己对时局动荡,佳节不幸的不平与不满。三四句写诗人怜花思乡,忧国忧民。长安故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血雨腥风之下,于断壁残垣之间,丛丛菊花寂寞开放,凋零破败。触目惊心的秋菊特写,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地惜花思乡之情,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全诗怜悯菊花,感伤时事,离乱苦恨,揪人心痛。菊花被染上了一层浓郁厚重的忧苦愁思,成为感时伤怀情感的象征。 (三)坚贞高洁品性的象征 菊花不如牡丹那样的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的名贵,但是它傲霜抗寒,坚强不屈,它高洁幽雅,芳香四溢,是坚贞高洁品性的象征。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的《菊花》抒写了自己爱菊之情,盛赞菊花坚贞的品格。前两句写爱菊,住宅周围,变种菊花,秋风送爽,菊花灿烂,诗人专心致志绕篱观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不知不觉。“遍绕”、“日斜”两个细节鲜活的展现出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后两句点明爱菊的原因: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历经风霜而忠贞不屈。这是菊花的神韵,也是诗人不畏强权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菊花被人格化,被诗人赋予不求高位、不慕虚荣的品质,凸显菊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四)战斗精神的象征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咏菊诗一扫菊花孤高绝俗之态。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首句直抒胸臆,表达热切、激越的期待之情。第二句以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对比,显示菊花盛开、独占风光的精神风貌,实则暗喻人民力量强大无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个杀字给人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力量感。后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图景。丛丛菊花遍布长安,阵阵香气,直冲云天,朵朵英姿飒爽威武。满城开放、灿烂辉煌的菊花仿佛化身为披坚执锐、精神抖擞的英雄战士,向外传达昂扬奋发、志在必得的豪迈信心。菊花象征着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全诗凸显菊花战天斗地、扭转乾坤的英雄伟力,读来壮浪雄奇,振奋人心。 从上述四首有代表性的诗歌不难看出,同为菊花,因时势的差别、心境的不同,诗人敷彩绘菊,传情言志,菊花的不同象征意义,表现出情彩飞扬的生命个性和锋芒毕露的思想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a9976bff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