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读后感] 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是我素所尊崇的学者之一,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及中国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先生都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观点、概念和理论,《断裂》读后感。先生的大作《断裂》约3年前就已经拜读过了,那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不过我并不完全赞同孙教授的观点,却一直也没有把自己的一点想法形诸文字。中国农村和中国城市,在发展程度上,可以说是“断裂”了。可是城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怎能轻易斩断?孙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少,对农村的依赖也越来越小;而另一方面,农民的购买力低下,故城市生产的许多商品无法销往农村。从而造成城乡二元社会处于“断裂”的状态(原因之一)。 孙教授的这一观点委实值得商榷。农民工这一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就是城乡关联的明证之一。尽管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城市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儿,但他们历经层层盘剥所得的血汗钱足以让他们产生相对满足感了,他们觉得自己比以前过得好了(他们也只是以“以前”为参照,而不是以市民为参考群体,因为他们在今生今世,几乎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城里人”)。他们容易满足,善于认命,缺乏权利意识,几乎没有什么相对剥夺感(这点不同于“下岗工人”),这倒也不会引起社会动荡,似乎。而他们所挣得的那点钱在城乡却具有不同的购买力——那些钱或者差不多可以纾解家庭的经济困难,或者提高生活水平,读后感《《断裂》读后感》。而如何提高生活水平呢?——消费产于城市的商品!电话、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在农村(至少在我的家乡)不算是很稀奇的家当了。 所以不能说太多的城市商品在农村没有市场,不能说农民购买力极低,购买力的高低是个相对的概念。然而这是否证明了中国的发达呢?我们还要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城市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盛行,这很大程度上因为农民缺乏识别能力,其次农民对某些“正品”又实在舍不得花钱。而这些伪劣产品都是算入我们每年那可观的经济增长率的(我很怀疑这种表面上的繁荣能经得住多久的考验)!而广阔的中国农村或许已成为中国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最大市场!这是一个存在着巨大剪刀差的商品市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农村几乎就是中国城市的“殖民地”。回想近代欧洲国家,在经济起飞的时候往往有着广阔的殖民地作为其商品市场的。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通过出口技术含量低的廉价商品赚取外汇,而把伪劣商品大量销往自己国家的农村(当然也有城市),这实在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道”!对于假冒伪劣产品,我是深有体会的。家里的洗衣粉和香皂很多没有泡沫,牙膏里面掺着沙子......小孩子都喜欢吃糖,我小时候也是,但觉得那时候的糖味道特好。而现在,在家里我再也不敢吃糖了,很多糖明显的有怪味。 所以,我并不赞同先生的那个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ade72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