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诗词李白七律诗]李白的诗词《黄鹤楼闻笛》赏析 《黄鹤楼闻笛》 一个是搬到长沙。往西看,长安看不到他的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一迁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较自己的经历,表现出对无辜受害者的怨恨和自卫的意义。但政治打击并没有让诗人忘记国家大事。在流亡途中,他情不自禁地“望西长安”。有对过去的回忆,对民族运动的担忧,以及对朝廷的怀念。然而,长安离流亡人民有多远,有多远!当我看不见的时候,我禁不住感到忧郁。听到黄鹤楼吹奏的笛声《梅花飘落》,我感到格外的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里开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延伸阅读:李白的早期故事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11月,龙的第一年(705),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了。阅读始于年。《尚安州培昌史书》说:“五岁念刘家。”《六甲》是唐代的一本小学识字课本,历史悠久,是国家的一名副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李白18岁。他隐居在大光山(现四川省江油县)学习。他往返于庞军,先后访问了江油、剑阁、子洲(今四川省辖下)等地,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知识。 扩展阅读:李白的代表作品 《去喝酒》、《去蜀之路难》、《梦游,奶奶唱再见》、《夜思》、《望庐山瀑布》、《霞客行》、《春思》、《秋夜歌》等。 李白是否有词的创作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定论,但是今传为李白词的作品,若不论其真伪及是否可归入词体,约有20余首,如《菩萨蛮》《忆秦娥》等。 就其开创性意义和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这个位置就像古希腊神话在西方艺术中的位置一样。李白词作为一种“高不可攀”的规范,已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偶像。李白对词的文本模式和词的创作模式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际上,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其作为文学的第一位大词人,虽然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经常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表示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ef2edb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