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先器识后文艺 作者:冉令江 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19年第09期 艺术乃精神、人格之体现。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曾有言:“士先器识而后文艺”。那么何谓“器识”?“器”乃气量、度量,“识”乃知识、见识。“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孔子教导我们先要有见识和气量,再从事文艺的创作。只有具备卓远的见识和气量,才能创作出反映人类精神和社会的艺术作品,才能体现出作者超逸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才能以“艺”抒情、抒心、抒怀,才能实现艺术的精神价值,才能悟以“道”,进而阐释。 《吕氏春秋·音初》中记有:“凡音者产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道,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此虽为谈音乐,然与书法、绘画等艺术也无不相通。作者思想、品德修养、情志境界的高下,自然会形诸于情感,流露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作品如同一面镜子,不仅可以反映出作者心灵的美丑善恶,而且可以反映出作者的精神品格、艺术追求和思想境界。正所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人之思想情感、精神气质、学识修养、格调境界可以从其书法中看出,所以作品意境和格调的高下,自然与作者的学识修养、人格品性、人生境界密切相关。书如其人是也!学识广博、人品高洁,其艺术品格自难流入庸俗、浅薄之地,其艺术作品自可致远矣! 品格所现而源于“气”。“气”作为中国独特的审美方式,是中国文艺作品内在精神、品格的主要体现方式。无“气”则无生命之力量,亦无精神、品格之显现,更无思想、价值之所言。然“气可以养而至”,而非养而作。养气之法,在于使外在世界与作者的内心相融相合、融化为一,移情、移志于物,因物生情、生志。这样“气”便油然而生,自然呈现。只有通过读书、思考增长学识,晓天地之理,明万物之变,澄心静虑,提高自身之气量和度量,提升境界。“气”之所在,精神境界、道德品格、意志情操自然尽显其中。如清代刘熙载在论及书法时所说的:“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温醇之气、沈毅之气、历落之气、秀颖之气皆因人之修养各异而生、而现。 艺术所达亦乎“道”。“道”作为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最终追求和阐释主体。古之“文以载道”,就道明了“文”不仅要表达思想,弘扬精神,更重要的是阐释内在的道理。除了“文”之外,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门类也无不例外。而“道”之所得,源于人之“器识”所具。无“器识”,便无法对万事万物有深入的认知和感悟,便无法通晓和明辨天地之理,更无法参悟和彰显自然之道。艺术的功能不仅仅为传递真善美,揭露、批判假恶丑,而更重要的是“道”的承载者和诠释者。这必然要求艺术创作者不仅仅要具备真善美的品格,更要具备明道、通道的才学和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8263525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