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美人》童话中纺锤意象的阐释 作者:舒中艳 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13期 文/舒中艳 【摘要】本文再解读《睡美人》童话,尤其纺锤的意象重建,从而使当代读者探索童话背后的社会思潮与规范,也对童话文学进行更深层的文本分析。 【关键词】睡美人;纺锤;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 【作者简介】舒中艳,贵州大学。 儿童文学中的经典故事是我们童年时代集体意识的建构,也是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机器。经典故事不断维持和再生产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信念、价值现和社会规范,像《小红帽》、《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等经典故事,为不同时代的儿童提供了共同的记忆,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有着教化意义,并且在写作和生活中反复称引;其意象也在舞台上以及现实中跟随,正如戈夫曼的戏剧透视认为戏剧犹如生活一样(1959)。从心理、社会等文学批评角度重读这些意象可以探索经典故事背后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变迁。 以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童话提供了社会舞台上演出的剧本,为儿童社会化和成长过程中的再社会化提供指引,建构普世的价值观,并将其植入每个社会成员的心智结构。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分析小红帽中的象征语言反映了儿童成熟过程中两性冲突(1951),而基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贝特尔海姆(Bettelheim)则认为小红帽反映的是女童潜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1976)。儿童文学中无疑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文本解构经典故事背后的象征语言与互文性。 夏尔·佩罗版《睡美人》问世便广受欢迎,成为儿童文学中的经典。故事首次出现在《鹅妈妈故事》童话集,自从1697年后被反复改写流传,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格林兄弟改编的。夏尔·佩罗(1623-1703)并不是睡美人故事的原作者,在他编写童话集之前故事早在民间传颂已久,至于睡美人的原型可追溯到17世纪的意大利童话《五日谈》(Pentamerone),讲述的是贵族长大成人的故事,强调婚姻忠诚等社会规范,而夏尔重构和美化了睡美人的故事,强化其童话形式并契合当时社会的元素,如皇宫、女巫、王子等,让童话形式的睡美人更被大众所喜闻乐见。 一、纺锤意象的精神分析解读 如上文所述,埃里希·弗罗姆用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小红帽的象征语言(1951),同样,《睡美人》中的象征语言也能以弗洛伊德的理论解读,尤其是纺锤的意象。故事中写到预言公主的命运时,年老的仙女宣布公主将会被纺锤刺破她的手,然后死去。纺锤似乎象征着摧毁生命的力量,那为什么小小的纺锤拥有强大的力量呢? 在弗洛伊德理论中,纺锤的意象是男性器官的象征,因此,纺锤拥有剥夺年轻女孩童贞的力量。这解释了国王和王后听到预言时的震惊和担心,从而颁布了严厉的法令禁止所有人使用纺车或纺锤。这样的象征语言预示着父母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成熟时所表现出来的担忧,仙女预言的暗示,让人想起了俄狄浦斯神话中,国王尽其所能驱赶儿子避免被杀,但冥冥之中所有的努力都抵不过预言,同样得,睡美人最终被纺锤所伤沉睡一百年。 此外,故事中公主的成长过程也使得读者自我投射到故事中的人物身上。试想,每一个孩子在读完这个故事后,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王子或公主。在儿童读者的无意识建构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投射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看作是故事中的主角,父母可能是故事中的国王与王后,自我的青春期烦恼如同公主一样。由此,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本我是遵循本能而被刺伤的公主,超我是得知预言后的国王和王后,试图利用道德意识阻止悲剧,而自我是读者试图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进行调和,使阅读过程成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二、纺锤意象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为什么童话会选用纺锤当作摧毁公主的武器呢?除了上文提供的精神分析外,采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纺锤的意象则是阶级隐喻,是当时社会中经济地位的差异给公主带来了威胁。从这个意义上,纺锤代表的是劳动阶级或下层阶级,因为在当时的欧洲家庭,纺纱是穷苦人家女性的职责,女童小小年纪就要学会使用纺机帮助家人做衣服,直到工业革命的兴起,女性才慢慢走出家门而外出务工。 法国宫廷的生活不仅缺失纺锤的意象,也缺失一切劳动相关的元素,这一细节可以由童话中小公主出生收到仙女的礼物看出。礼物分别是无与伦比的美貌、天使般的性情、优雅的舞姿、像夜莺一样的歌喉以及演奏乐器的技巧,这些都是上流社会社交所需要的技能,没有一项是劳动阶级的技能。所以,睡美人出生时被赋予的美好祝愿,是贵族女性应该具备的特质--美貌,用以吸引男子保障婚姻(即使后世的简奥斯汀也构建的是女性靠美貌保障婚姻的社会),优雅的姿态,比如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用来实施宫廷里常见的娱乐活动。童话的作者夏尔在刻画睡美人时,其实就是在描绘上流社会所需要的女性形象。 在这样的描述下,睡美人的沉睡也有着阶级的特征,城堡被封闭,必须由王子唤醒睡美人,象征着阶级分层鲜明。睡美人嫁给王子,重新恢复身份,对应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欧洲,阶级联姻由财富与地位所决定是常见的。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下分析童话文本映射的阶级现实,对重新解读文本提供新的语境。 三、《睡美人》纺锤意象的反思 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批评重新阐释睡美人中的纺锤意象,为读者提供了文学作品新的语境,每一个语境下探究和重读经典都赋予故事新的活力。无论是在性别意义上,还是社会经济意义上,纺锤的意象都揭示了当时社会文化对童话构建的积极影响。事实上,在试图重构和阐释《睡美人》这个经典文本时,“到底是什么构成了经典”这一问题反复出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不断地重构和解读文本也许就是经典焕发生命力的原因之一。经典文学必须容纳多样化的解读,等待着不同时代的读者去发现,正如睡美人等待着王子一样。 参考文献: [1]Erving Goffman.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J].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nchor,1959. [2]凯瑟琳·奥伦斯坦,杨淑智译.百变小红帽[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917452ecf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