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咏月诗为何这么多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一书中说:“在李白的作品中,以某种形式吟咏月亮的差不多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笔者根据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的《李太白全集》统计,李白以某种形式吟咏月亮的诗篇有340首,在其全部诗作中所占比例约为三分之一。 李白之所以喜爱月亮,大概有三种原因:其一是性格品质决定。诗仙豪爽、倜傥;月亮光明、透彻,这两者是契合的。其二是生活习惯决定。李白家境优裕,有夜生活习惯。《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夜别张五》——从这些诗题看,李白的夜生活很丰富。其三是道教信仰决定。李白信仰道教,在济南老子观里,道士高如贵将道箓正式授予李白,他叹惜人生短暂,迷信羽化登仙,追求长生不老。月亮的永恒性,让李白十分羡慕。 虽然李白咏月亮的诗篇很多,但以月亮为主题的诗篇却屈指可数。像《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把酒问月》《初月》《雨后望月》,就这么几首。以月亮为素材进行诗歌创作,是李白的拿手好戏。他熟悉月亮的诸多特性和传说,借助它们,创造出丰富多采的意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在《郢门秋怀》诗中,李白利用月相变化周期规律来记算时间;“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在《塞下曲》组诗中,李白借照耀汉地的月亮,指代京城长安,点明将士出师的地点;“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月影弯如弓,弓弯似月影,霜花喻剑光,剑光比霜花。诗人用互为比喻的手法,将汉家将士守塞卫国的英姿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寄从弟宣州长史昭》诗中,李白写道:“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这里用“云月”代风景。在《登太白峰》诗中,诗人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他没有直接描绘太白山峰多么高峻,却借助高悬青云之上的明月,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太白山峰的高峻。月亮明媚无比。李白在《感兴八首》中说:“蛾眉艳晓月,一笑倾城欢”;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说:“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这些都是用明月比喻美女。 天宝年间,李白的挚友著名诗人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龙标即现今的湖南黔阳县,唐朝时那个地方十分荒僻。李白闻讯,为了表达对友人的同情慰问,作诗相赠,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像诗人随身携带的珍贵物品一样,为安慰友人,解下来慷慨相赠,所表达的感情相当真挚。 诗人乘舟游历长江,作《江上吟》,诗中写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边山丘上楚王游憩过的台榭早已荡灭无存,而屈原创作的词赋如同高悬青天的朗日明月,永久放射着光芒。诗人用与日月同辉赞扬屈原的文学成就。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诗人称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以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具体形象来解释“俱怀逸兴壮思飞”的空洞结论,给读者留下生动、深刻、鲜明的印象。 《古朗月行》是李白拟鲍照《代朗月行》所写的一首以咏月为主题的乐府诗。《淮南子·说林训》记载有“月照天下,蚀于詹诸”的传说。“詹诸”,即蟾蜍。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沉湎于杨玉环的姿色中,纵情游乐;任用“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为相,一切政事交由他办。李林甫忌贤妒能,“凡才望功业出已右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而阴陷之”。(《纲鉴易知录》)他还“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族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以恩治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纲鉴易知录》)安禄山厚赂唐玄宗亲信。开元二十九年(741)八月,朝廷任命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平卢军使、两蕃(指奚、契丹)、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天宝元年(742),春正月,又升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几个月间,安禄山不断加官进级,势力膨胀,史无前例。在李白看来,从开元末年到天宝初期,大唐王朝统治集团的腐朽堕落,就如同月满转亏一样。转亏的原因,就像传说的“蟾蜍蚀圆影”。杨贵妃、李林甫、安禄山之流不都是吞食朗月的蟾蜍吗?正是安禄山藩镇势力的膨胀,导致“安史之乱”,险些葬送了大唐王朝的性命。“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李白在诗中表达的那撕肝裂肺般的忧愁,正是李白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a6b5d4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