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 1 / 31 / 31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四、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 五、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诵读指导:注意停顿特点——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范读。 4、听录音朗读。 5、全班齐读。 6、学生译诗: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依次打开了。一名专使快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六、合作研讨,品读诗歌。 出示问题: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归纳点拨: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 2 / 32 / 3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afa8436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