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法学研究的指导 ●法学院 车丕照 我的研究领域是国际法学,所以对“国际”、“世界”等字眼有一种专业上的敏感,对于我党文件中的相关提法也特别关注。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建立和谐世界的观点就引起了我的注意。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同时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对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做了更加深入的阐述。通过学习,我认为和谐世界理论是对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的新发展,是我国对当代国际法的又一重大贡献,对指导国际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学习法学以来,我一直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法学所应该坚持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尽管时下一些人觉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已经过时了,但我认为,事实上,凡是在法学研究中有所成就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或影响,或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一致。因此,从事法学研究,应该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法学研究就是要坚持法与国家相联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已经证明,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特定阶段所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与阶级、国家紧密相联的。法律不能超脱于国家,国家不能超脱于阶级。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法律是国家制订的并最终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国际法虽然与国内法有所不同,但仍然与国家密不可分。任何国际法规范的创设和变更都反映出国家力量的对比。因此,忽略国家而孤立地研究法律是不可取的,无视国家利益而一般地讨论国际法问题或设想国际法或国际法某项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是不可取的。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法学研究就是要坚持生产方式决定法律制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已经证明,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某一社会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制度必然受到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总和的生产方式的支配。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法律制度的改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民法、商法及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引起法律的全球化。这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要求,而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好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法学研究就是要坚持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已经证明,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将法律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研究,将某一部门法放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来研究,将某一法律制度放在某一部门法中研究,将某一规范放在某一法律制度中研究,并且要注意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道德、法与技术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一些当代法学流派,如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以及与此有关的制度经济学等,都是看到了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并由此出发而得出某些科学的结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法学研究就是要坚持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已经证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处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事物内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决定了事物的属性和运动方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法律也是不断运动或者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从外部上看,是由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并受其他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从内部上看,是立法过程中不同阶级或利益集团矛盾妥协的产物。这种法律也许不如“神意法”、“理性法”或“公意法”那么公平,其演进过程也许不是那么理想,但确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法,是法学的真实对象。与此同时,法学也应该是发展变化的,而不应该墨守陈规。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法学研究的指导,就是要将法律看作是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少一些盲目,多一些自觉;少一些虚无缥缈,多一些客观真实;少一些自我欣赏,多一些社会价值。 160年前,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问世,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方向;80年前,井冈山根据地的基本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自觉地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30年前,我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再一次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在国际共产主义陷入低潮的历史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蓬勃发展,这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也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作为中国的学者,我们有理由将我们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b5e6d87d4d8d15abe234e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