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欣赏的一首诗 沙与沫,一首心灵之歌,一首我欣赏的诗。 也许写古诗词的欣赏我更拿手,我却偏偏选了一首现代诗,还是外国的。我执拗的非他不选,实是因为沙与沫给我的印象太真,影响太深。 浮生若梦,纸醉金迷,尘世中难得的一方净土便是沙与沫。 我们都只是渺小的虚幻的泡沫,没有人可以永恒。 沙与沫点醒了所有不可自拔的人。生命从何而来,又要到那里去?我们是谁,我们的过去抑或将来又如何?没有人能给我们答案。即使是被称为先知的纪伯伦也不能。他只能将他思想的碎屑轻轻地播撒在地球上,也许会有人悟出这大千世界的奥秘,也许会有人什么也没知晓。深邃的宇宙隐藏着太多我们难以理解的秘密。人类的存在有何意义,意义就是走下去,在这黑暗寂静的宇宙中走下去,走向那无人知晓的光明去,走向那我们无法预知的黎明去。我想,“先知”所做的仅仅是去思考,以超我的境界洞悉生命与爱的真谛。 所以,他是孤独的。 正是孤独的灵魂,才能清醒的看见这世界的空洞,心灵的矛盾。“我们的心是一块海绵;我们的心怀是一道河水。然而我们大多宁愿吸收而不肯奔流,这不是很奇怪吗?”醉酒的清醒,以寂寞的姿态瞥见了人性的弱点。纪伯伦写道:“当人们夸奖我多言的过失,责备我沉默的美德的时候,我的寂寞就产生了。”当我们难以理解那启迪众生的话语时,我们难以明白那指引前行的话语时,纪伯伦便寂寞了。可惜,在他的一生中,都没有出现那个可以与他对话,消除寂寞的人。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一定会有,只是他或者是她还没有出现。或许人们只是人云亦云的夸赞着他,但看过他作品的人多少都是有收获的。我们在这些文字里窥见哪怕一丝一毫,都足以让纪伯伦欣慰了。真理谁敢说纪伯伦就看透了呢?“先知”所做的仅仅是启发人们,他永远只说一半,另一半等待着人们自己理解,等待着那个懂他的人参悟。 沙与沫里有着纪伯伦对爱情的理解。我看了一些他的画作,立体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他的诗的理解。然而,他的画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大都是冷色调,沉郁而压抑。此外似乎纪伯伦偏爱于从裸体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但这裸体绝不似我前些日子见的潘玉良笔下的丰润饱满,而是一种静谧的美的化身。他们或是哀痛,或是欣慰,都笼着一层稀疏的淡淡的氛围,叫人捉摸不透。在画面上,常有作为衬托的人体,总觉得有一股神圣的死亡的、纠缠的、郁苦的、忧愁的、沉闷的、恐怖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即使是鲜艳的色彩构成的画都有一种莫明的凄凉在其中。有一幅画叫做“love”,一对拥抱的男女,背景好像是有着乌云的地方,深深地蓝,似乎有一圈圈光晕由两人向外散开,这些光晕又似乎幻化成灵魂,默默地注视着这对人。纪伯伦在论爱中写道:“爱为你们戴上冠冕的同时,也会把你们钉在十字架上。”这也许是他对他自己孜然一身,终生不娶的回答。但他已经理解了有关人性,有关爱。在沙与沫中,他写:“许多女子借到了男子的心;很少女子能占有它。 每一个男子都爱着两个女人:一个是他想象的作品,另外一个还没有生下来。”这世上本就是这样,人们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先知”所做的仅仅是欣赏美,而不是毁灭美。 “当你达到生命心中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高过罪人,也不低于先知。”我们都是辽阔的仿若无尽的大海,都属于永恒。 我曾见人这样评述纪伯伦:我爱他是一个孤独的战士,一个桀骜不驯的反叛者,一个更诗意、更温和的尼采,一个更激烈、更年轻的泰戈尔。这亦是我想说的。 走进纪伯伦,走进沙与沫,走进那个我们从未直面过的内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0a174e69eae009581bec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