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长沙地名多说 作者:刘后昌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第04期 长沙作为地名,应出现在城市形成之前。长沙之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因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大会诸侯。当时,“长沙鱉”是作为方物(地方土产)贡献绘周王室的。《工会篇》称“长沙鰵”“特大而美故贡也”。方物以地为名,可见长沙当时已是很有名的地方。这是长沙之名出现有可考的最早时间。1986年,湖北荆沙铁路修建时,包山2号大墓发掘出一批竹简,其中2件有长沙之名,一为“长沙正”名“龚怿”,一为“长沙公之军”。包山2号墓为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这是最有权威的佐证,说明长沙之名不晚于战国中期,可能早于公元前11世纪。又据《湘川记》云:“黔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长沙郡”,则长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有人类聚居生活之始)。 长沙之名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有多种说法。 一说,得名于“长沙星”。古代天文学家把星象作为观测天象的标志,创二十八宿说,认为天上有星象,地下则有“星野”。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长沙”,就认为长沙之名源于星名,故长沙又有“星沙”之称。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长沙星在轸中,主寿命”,“主长寿,子孙昌”。这些说法符合人们心理需求。但《吕氏春秋》记录轸宿和长沙子星,该书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239年,轸宿名出现也仅在公元前443年,都晚于长沙一名的出现。 二说,得名于“万里沙祠”。此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著《十三州志》: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唐代《元和郡县志》援引《东方朔记》云:“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故曰长沙”。《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东东莱祈祷“万里沙祠”,于是有“长沙者,万里长沙也”。此说,早有质疑。明崇祯《长沙府志》云:“通志谓郡有万里沙祠,日方(开始)于周威烈王之季,不可考矣”。 三说,得名于“沙土之地”。长沙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外力作用,风化水流冲刷,使大量砂石聚集于地表,分布大片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季节,这些滩、洲露出,沙粒又长又大,这样的景象引起人们注意,故古籍中多有称长沙为“沙乡”“沙土之地”。唐大历年间(766~779)长沙太守张谓题写《长沙土风碑铭》引《遁甲记》云:“沙土之地,云阳之墟”,又《路史》曰:“沙,为长沙;云阳,为茶陵”。《元和郡县志》载:“《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为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 四说,得名于长形沙洲。湘江中的水陆洲,又名橘子洲。毛泽东诗词中有“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该洲长约5千米,平均宽145米,最窄处40米,面积0.75平方千米,是一个有特色的地理景观。水陆洲的出现,也有不同说法。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晋惠帝永兴二年(305),此洲生”。明崇祯《长沙府志》载:“洲尾元时建水陆寺,又名水陆洲,寺后昔有拱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报楼,为八景之一”。地质人员认为,水陆洲为第四纪全新世时形成的一级阶地典型地层,形成年代至少万年以上。古代湘江水位较低,如1986年发掘的长沙县南土乇乡三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水陆洲南头相距不远,其位置在低于水陆洲的沙滩上,遗址年代距今7000多年,其底层亦为第四纪全新世地层。因此,水陆洲应早在东晋以前就出现了。 以上三、四说,依据基本相同,都是突出长沙地理、地物特征,不同的是,前者重于个体,后者重于群体。 地名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地域文化一种独特的、具有本源意义的载体,古代人们以其居住的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来命名地名,应是先民们经过逐步认识,最后约定俗成、流传后世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215a6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