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祖十分重视祭祀。据《左传》记载: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古人祭祀天地宗庙神 祗山川等, 一般都采取杀牲取血, 供献牺牲的方法。牺牲, 指在祭祀时所供献的牲畜。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牺”和“牲”合在一起, 统指祭品。但在《礼记·曲礼下》和《周礼·地官·牧人》的注疏中, 把牺牲分别解释, 认为“牲”指牲畜, 而“牺”只作为一个形容词修饰牲畜, 把“牺”解释作“纯毛”。《尚书·微子》中有“攘窃神祗之牺、 、牲。”孔氏传: “色纯曰‘牺’、体完曰‘牲’、牛羊豕曰牲。”看来孔氏传的解释比较具体贴切。但是作为一个专用词汇, 无论是“牺牲”或是“牺 牲”, 都可以理解为祭祀时所献的祭品。 古人的礼由神事而及人事, 大抵由周开始, 根据礼的承传, “殷因于夏礼”, “周因于殷 礼”。夏道遥远, 未可徵信, 只可看殷周的情况。“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周人尊礼尚施, 事 鬼敬神而远之。”大抵周公制礼作乐, 将殷人对鬼神的礼拜, 转为对祖先的礼拜祭祀。这种转 变可在《左传》《战国策》中得到证实。 3 汉字与神崇拜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生命力强, 它是远古文化的载体。关于古代礼俗, 我国古文 献已有大量记载和研究, 从现在所看到的甲骨文和金文中, 已发现一些和礼俗有关的记述。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的先祖特别讲究“礼”。礼当作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 唐人孔颖达 在《礼记正义序略》中说: “夫礼者, 经天地, 理人伦也, 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所以 “礼者理也”。把礼解释作为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前的, 同时又高于天地万物的“理”, 这种“礼” 是“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礼被描绘成对人类社会有制约作用的非凡力量。儒家 之礼概括的内容大抵有吉、凶、军、宾、嘉五礼。我们从汉字的造字及其涵义可以追寻先祖崇尚的足迹———汉字与神崇拜。如“祝”, 据考证, 甲骨文和金文的“祝”字左边是“示”, 表示神灵, 右边是一个面朝左边跪着的人形表示祈求, 求神保佑, 求神赐福。“祝”字, 《辞海》中解释: “祭祀中司告鬼神的人。”又如“祭”, 祀神、供祖或追悼死者的通称, 如祭天、祭神、公祭等等。宗庙是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祭祀祖先、奉拜祖先神位的地方。祭, 据考证。甲骨文的字体, 左边是“肉”字, 是块鲜肉, 右边是“ ”, 是右手, 表示手拿一块肉,下边是“示”, 祈神之义。 从近年来诸多学者对“示”的考察,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远古先民的神崇拜, 最早 是对自然神的崇拜信仰。 “葬”字小篆字形从茻从死从一,作。《說文解字56503 .茻部》:“葬,藏也。从死在茻中, 一其中,所以薦之。《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要解釋清楚“葬”字的構形理據, 也必須聯繫古代的喪葬習俗,用現代的葬俗無法作出合理的解釋。所以《說文》引《易》來 說明字形中“一”的作用,它象徵着薦墊或包裹死者的“薪”。那爲什麽从“茻”呢?我們 還可以補充一些文化信息來說明。《孟子56503 .滕文公下》:“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可見,遠古時期葬制並不是把死者埋入地下,而是將死者遺體投到荒野。 後來,隨着人類文明意識的進步,開始給死者遺體鋪墊草席和覆蓋柴薪。《易56503 .繫辭》說: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樹不封,喪期無數。”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吊” 字下說:“古者人民樸質,飢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之中野。”拋尸荒野, 自然就有草叢,這就是“葬”字從“茻”的理據。顯然“葬”字的構形與“厚衣之以薪” “裹以白茅”而“投之中野”的遠古葬俗是一致的。到後來才將死者遺體埋入地下,直至春 秋時期,才開始封建墳堆,而這樣的葬俗已經跟字形結構無關了。 漢字的結構理據都是文化事象的反映,所以用文化事象解讀漢字結構是從古至今一直在 使用的方法,關鍵是所用文化事象是否準確。大凡對漢字構件的功能及功能組合的理據分析 錯誤或牽强的,不是因爲沒有講文化,而是關聯的文化事象不是構造字形所依據的文化事象。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 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 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 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 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 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 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 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 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 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 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 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结绳记事是最 早的记事方法,也是作为语言作用的补充和延长,但 它在交际中存在一定的局限,只有在相近的环境中 才有可能,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人民感到不满足,这 就促使他们发明新的交流和记忆方法,于是又发明 了契刻记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e44dd776eeaeaad1f3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