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孩子的数学思维

时间:2022-03-23 05:09: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如何打开孩子的数学思维

知识的总结归纳过程中,系统的归纳、概括出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以内隐的方式溶于数学知识体系。要使学生把这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应用它去解决问题,就要把各种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维适时做出归纳概括。

概括数学思维要纳入教学计划,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维的提炼概括过程,特别是章节复习时,在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领知识的数学思维方法概括出来,增强学生对数学思维的应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要充分展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揭示其中隐涵的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阶段性地得到数学思维方法的体系,从而系统化。

学生思维的培养,重中之重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多方面研究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数学力。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是思维的各个不同方面的特征,数学的课堂教学,思维的深刻性既是基础,又是培养的对象。思维的敏捷性,主要体现在解题的速度上,所以一定要让学生领会数学知识的本质。

只有领悟了知识的本质,才能运用自如,本质认识越深刻,就越容易解决更抽象的问题;对于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也是学生思维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引导学生自己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并且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的好习惯。

2数学思维锻炼

培养自主性学习的思维能力

由心理学知道,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动机是指: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个体使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一个完善的动机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动机的内在起因、外在诱因及中介自我调节等。数学学习的动机是推动数学思维能力的驱动力。学生没有数学学习的动机,就像汽车没有发动机,不能驰骋原野。学生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一方面: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密不可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兴趣是人们


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的内在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需要的满足又会引起更浓厚的兴趣。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且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心理。皮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

培养合作学习的思维能力

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其实知识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获得的更多。 这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取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发现,而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积极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的。正由于早年在美国兴起的合作学习,因其先进的理念,有效的形式,出色的效果而成为当今新课标所倡导,其意义在于:一是采用这种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助互动之中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要求每个学生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既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

3数学思维锻炼

〈一〉新授课:在新授课的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通晓知识的基本结构,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暴露数学家的思维过程,经历一番科学家发现一个结论的“浓缩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层次、方法、效率,以学生的思维进角色,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将隐性的思维过程显现。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及知识的新奇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给出特例,启发学生归纳出一般结论,或注意变换题目条件,引伸出另外的结论,用学生的脑袋代替老师的嘴巴,当好学生思维的导游。这都是锻炼学生创造思维的好机会。

〈二〉习题课:习题课的选题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与讨论,起到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作用。习题课应当特别注意以下两个环节。〈1〉审题环节;2〉题后小结。这两个环节都可以尽情地进行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目的性、完整性。

〈三〉复习总结课:复习课既不能被大量的习题代替,也不能仅仅是知识的重复与再现,而应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按因果、递进、逆转关系进行纵向串联,并把分散于各章节中的有联系的知识进行横向联合,


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使之系统化。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秩序性与层次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形成。

4数学思维锻炼

启发的目的在于发动学生的思维机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启发必须结合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合理设计思维进程,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启发,达到师生思维水平的协调和谐,防止启而不发。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深入。启发要注意时机,在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时,教师把握火候提出恰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启发要利用恰当的启发原型,使启发有个落脚点; 启发要注意力度,什么样的问题是恰当的呢?有人形象比喻“伸手不得,跳而可获”;启发时要激疑,让学生产生疑点,进行深入思考;启发时要留给学生合理的思维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整理、联想、加工、创造;启发时要面对全体,一人回答,众人受益,防止一人惊慌,众人松弛;启发时要有明确指向,编织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善于纠偏、防漏;启发时要善于调节,使人人爱动脑,个个乐回答,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其次启发后要善于小结。

在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许多教师往往产生这样的困惑:题目讲得不少,不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则不知所措,学生一直不能形成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

因此,在数学问题探索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维方面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维,逐步形成用数学思维方法指导思维活动,这样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对待。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维解题的意识,注意分析探求解题思路时数学思维的运用,注意数学维在解决典型问题中的运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fab9d787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