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树回忆录之解放初我在大庸县人民银行的工作经历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祖树回忆录之解放初我在大庸县人民银行的工作经历 1950年4月下旬,我由省人民银行分配到湘西永顺专区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又由中心支行分配到大庸人民银行工作(全称为中国人民银行大庸县支行),到达大庸的时间是1950年4月30日。就在到达大庸支行当天夜晚,听说土匪要攻城,当时气氛异常紧张,以行长李文东为首组织干部力量和枪支,采取了应急防卫措施,并按中共大庸县委指示,作好必要时从支行后院向县委机关撤退的准备,以确保人员和库存现金的安全(支行后院和县委机关相临)。由于县委防范措施得力,战斗还没有打响,土匪就自退了。 来大庸支行后,我开始被分配搞总务工作,具体管支行的一切费用开支,1950年下半年就调任秘书兼管人事,1954年初又被任命为大庸县支行副行长。在我初到支行担任总务工作时,支行的一切设施都很简陋。当时支行的营业地点在南正街,离南门城楼不远,原恶霸龙国卿的一所木房里(龙原是解放前义安乡伪乡长,已死),门面不宽,营业间狭小,干部职工宿舍也安排在楼上几间木板房内,窗子小,通风差,房顶又没有天花板,冬冷夏热,特别是夏季根本无法入睡。行内费用开支控制很紧,没有添置过什么像样的用具和设备,连低置易耗品的购买,也要会计负责人签出审核意见报行长批准。到1951年,由于业务的扩大,人员的增多,原有房屋已无法适应才向上级行报告,在南正街靠近十字街处新购禹氏旧木房一栋,经过整修,后院又加修了会议室和厨房。此时营业间和宿舍比原来都宽了许多,条件大有改善。 在业务发展的同时,行内机构设置也逐步健全起来。我1950年4月末刚到支行时干部职工还不到20人,当时行长李文东,下面设置会计、业务、出纳三个组,总务和收发以及勤杂人员都由行长直接领导。到1950年下半年,全行工作人员增加到将近30人(1950年底31人)。原有的机构设置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经上级行同意,建立了会计、业务、出纳、秘书、农金等5个股室,这样支行内部分工更明确,领导体制健全,各项工作的开展更有成效。 1950年--1951年期间,虽然支行的工作条件很艰苦,但闹思想情绪的人少,埋头工作的人多。支行每天开门营业达10小时,加上晚上的内部办公,每天达12小时以上,出纳股的同志,早晨上班前要把准备支付的款项提前出库,晚上才开始整理钞票,按票面分类清点并扎成小把大捆,最后还要同会计股的同志对准了帐并将钱币交库后才能休息。一般要工作到晚上10点多钟。会计股的同志也要在晚上分别与存贷帐目和出纳收付帐相核对,直到向省行发出项目电报后才算完成当天任务,通常要到晚上10-11点。像这样的加班加点,除年终结算时有夜餐补助外,其他时间都是不计报酬的。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工作条件艰苦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大多数干部职工的生活待遇都很低,实行的是供给制(除李文东享受中灶外,其他均为大灶),每月除伙食费外,有时还发点牙刷牙膏衣服之类的实物。后来改为大包干(即每月按115斤大米折算发钱到人),待遇才稍有提高,每月除伙食费外,还有6-7 元(按新币计)的零用钱。除此之外,全行仅有从省银行干训班分下来的和接受旧银行留下任用的8个干部,实行薪金制,一般每人每月60分,每个工分值是按国家在报纸上公布的分值为准,按工分和分值计算出货币的数量,每人每月约20多-30元左右,其中仅两个同志(从旧银行留用人员)每月250多分左右,每月实发工资约100元多一点。尽管当时大多数干职人员生活待遇很低,但工作情绪很高,组织纪律性很强,工作不讲价钱,各方面调来的干部和就地吸收的干部之间都比较团结。但由于同在一个支行工作,实行两种不同的工资待遇,人们免不了要产生一些想法,直到1953年工资改革,全行统一实行薪金制后,这个矛盾也就很自然的消失了。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企事业单位的增多,银行业务也迅速发展起来。存款是银行主要资金来源。1950年,存款业务主要是在县城镇国营单位和私营工商业户中开展,此项工作逐步被领导所重视,并在营业间会计股内设置专柜办理储蓄业务,业务股外勤也积极开展个人储蓄“利国利己”的宣传。1950年底,支行各项存款总额达2万多元(按新币计)。1951年还在第一批建立起来的银行营业所(教子垭、后坪、先街河等集镇)展开了工商业者的存款业务。1952年银行机构进一步扩大,全县六个区都建立了银行营业所,全行的存款业务更是逐渐发展,到1953年存款总额达45.62万元,其中个人储蓄达6万多元。 贷款业务是银行资金营运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支持商品流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支行初建时,贷款对象主要是新建立起来的国营县贸易公司和县城私营各工商业,1950年到1951年才逐步扩展到农村。1950年贷款总额达8.56万元,其中国营1万多元,私营工商业6.9万元;1951年贷款总额达36.9万元,其中国营5万多元,私营工商业 28.9万元,1952年全行各类贷款总额上升到64.32万元,其中国营和私营工商业者就占61万多元,由于存贷业务的逐年扩大,资金营运状况良好, 1951年到1952年间,支行经济效益比较理想,除去各项费用,每年都稍有盈余。 支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银行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1950年由于农村尚未土地改革,银行在农村的机构尚未建立,干部力量也不够,因而对农业方面的贷款也比较少,但在支援农业方面也开始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1950年底至1951年3月,支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发放石灰窑贷款,(石灰是当时稻田生产的重要肥料,天门山一带的石灰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当时一、二、三、四区农民的石灰供应)给天门山一带的石灰窑发放3154元贷款,帮助65户窑主解决了周转资金的困难,当年增产了6.5万担石灰,满足了四个区农用石灰的需要,而且通过银行贷款,摸清石灰生产成本,降低了石灰销售价格,使农民受益非浅,银行贷款也基本在当年先后全部收回。这件事在全县的干部群众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1952年后,在中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下,银行机构不断扩大,农村信用合作不断发展,农田水利方面的贷款以及上级对农村的各项专项贷款逐年增加,农业贷款的数额迅速增加,农业贷款与支行总的贷款数额比较,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f41ef69e3143323968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