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话剧的传统从而形成了一种与 中国菊花文化 菊花在我国自有文献记载,己有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中,培养了人们雅洁高尚的情操、品德素养和民族节气。菊花不断的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菊花文化。 从文化的一般意义上来看菊花文化的定义,即可以理解为社会发展中人类以菊花为对象进行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包括栽培技术,社会习俗,艺术作品和菊花象征意义以及道德、人文内涵。广义的菊花文化即人类实践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菊花物质形态财富和精神形态的财富,狭义的菊花文化则仅指与菊花相关的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形态部分。 中国传统菊花发展简史 (1)起始阶段 著名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其咏菊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邑露掇其英”,可见当时菊花既是作为食用,又供观赏。此家菊出现后,其引种栽培得到了推广。 到了唐代,菊花的栽培已是很普遍了,菊花不仅仅为贵族大夫所欣赏,民间百姓也广为种植。这是由于菊花兼备实用(食用、饮用以及药用)与观赏价值。可以说,菊花在其文化历程的一开始,就是为中国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的花卉。 (2)发展阶段 菊花至宋代在品种、栽培与专著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宋徽宗时,彭城的刘蒙《菊谱》问世,该书是我国菊花专著之始,也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部菊花专著。宋代菊花渐由露地的自然栽植过渡到整形盆栽。 (3)成熟阶段 明代菊花的栽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明代起,艺菊赏菊活动迅速发展,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重阳佳节时人们都要在庭园、街道摆放菊花,布置成花山花城,用小菊结扎成的宝塔、门楼等扎景随处可见。 菊花与重阳习俗 重阳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 反映着人民的物质生活、行为、和文化中具有传承性的习俗惯例和意识形态。菊花以其独特的实用性与观赏性,顺其自然的融入到重阳习俗之中,并且逐渐成为重阳习俗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实体与精神寄托。 重阳之名来源于《易经》,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意思是,屈原在重阳这天登高而与上天相通。而重阳之日在楚国,是楚人为力求登天举行拜谒先祖的传统活动的时间。但重阳正式成为民俗节日,应是在汉代,人们将每年的重阳视为逃避灾难的日子,并将饮菊酒作为逢凶化吉的一种途径。重阳菊花习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即饮菊酒、食菊糕、簪菊花、赏菊花。 菊花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丰富的物态文化形式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创造了特有的精神世界,把观念与价值、理想与信仰、宗教与艺术等浓缩到菊花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中。菊花的诗歌、绘画、小说、戏曲,以及民俗活动等各种艺术文化形式承载着人们对菊花的认识与情感,和赋予菊花的审美与道德标准,并且通过多元的象征体系,将菊花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菊花象征意义 对于菊花文化象征意义的发生,有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不得不提,首先是战国时期的屈原,在其政治抒情长诗《离骚》中,运用比兴寄托手法,以“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象征自己品格的芬芳高洁,借菊花来比喻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于是菊花一开始出现在文人的作品中,便具有了人格的象征意义。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将菊花作为观赏植物栽植于庭院,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深远意蕴. 菊花的开于暮秋,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节气与诗人的境遇及品行重合到了一起.诗人借菊花来表达自己不与时人同流合污的品质和超然独立的节操.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与描写,使得菊的文化意象得以固定, 此后文人常将陶渊明与菊花并提,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象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f6529fcb8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