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党思成,中华的家风征文 花朵的开放需要阳光的沐浴,小草的嫩绿需要雨水的滋润,雄鹰的自由需要蓝天的广阔,少年的成长需要良好家风的熏陶。良好的家风家训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我出生在一个四世同堂、三代亲属中有十余名军人、父亲至今仍服现役的革命家庭。我的两位太姥爷都是光荣的烈士,现安置在华北烈士陵园。其中一位是实至名归的战斗英雄,他曾在淮海战役中荣获个人一等功、战伤残二等乙级,并曾获战斗英雄、杀敌英雄、钢铁营长、爱兵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得大小功绩累计十余次。另一位太姥爷曾是一名部队医院院长,太姥姥也曾跟随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并赢得荣誉奖章。在极其浓厚的军人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对革命军人有着崇高的敬意。 我的太姥姥年近九十,仍精神矍铄。她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女性,一直用革命的思想和作风教育我们,她常说我们是革命家庭,赤子家风,我们离不开忠孝崇德的这个“传家宝”。 谈到“孝”,我们的老祖宗非常有智慧,一个“孝”字,上边是“老”的上半部分,下边是个“子”字,立刻让人联想到老与子是一体,“老”对“子”有养育之恩,“子”对“老”有赡养之责。传承好守孝道的家风,才能够涵养起忠诚之德。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又怎么能够指望他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孝”是“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是人间真情的永恒旋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回忆当年,太姥姥依然印象深刻。从49年土改工作队为国家征粮、筹款到寺庙秘密开会遭到土匪袭击、从51年抗美援朝到太姥爷的革命经历,每次老人聊到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往日故事仍旧是兴致勃勃,讲了一遍又一遍,爱国爱党爱家园已经彻底地印刻在老一辈的内心深处。记得太姥姥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的太姥爷年轻时是一名侦察兵,为防备汉奸通风报信,长年在田间地头、山洞中过夜,饿了就吃随身带的玉米饼,渴了就喝田间浇地的水。有一次,在侦察任务中得了伤寒病,悄悄躲到了一户村民家中养病。这家老太太有五个儿子都参加了革命,四名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老人带着孤儿寡母艰难生活。这时村里汉奸向日本人告密说,可能有八路军藏在村里,日本兵便挨家挨户搜查。搜到太姥爷养病这家的时候,家里的老太太抱着日本兵一口咬定,床上躺着的就是自己病重的儿子,日本兵用枪把把老太太撞倒,老人倒在地上头磕在门框上,顿时血流如注。这时,老人的儿媳边哭边抱着我的太姥爷,跟日本兵说,“这就是我的男人,他已经病得起不来床了,求求你们放过我们吧”。日本兵看着地上奄奄一息的老人和痛哭流涕的农妇,耳语几句便到下一家去搜查了。就这样,在老人和她儿媳的掩护下,太姥爷躲过了日本兵的搜查。等太姥爷病愈之后,便认了这位老人当干娘,每月寄钱、寄物帮助老人照顾家庭、养育孩子,直到赡养至寿终,仍在照顾着老人的后代子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老不仅要孝父母、孝长辈,也包括关爱那些相识和不相识的年长之人,把孝道传承下去才是我们的良好家风。 家风是家族的灵魂,是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源泉,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规范,是我们言行举止的标杆。 红色家风是革命的颜色,是共产党员的底色,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听党的话,跟党走,永远是我们家的优良传承。天下的儿女们,尽孝需尽早,莫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追悔莫及。让孝常驻心中,让孝与你我同行,让中华美德代代相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f77c4e64a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