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之我见

时间:2023-03-21 08:20: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之初,性本善”之我见

摘要:自“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诞生起,古人们便对此进行了激烈的学

术思想论战,几千年来,都无人能得其果。这句话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掀起了中国文化教育思想的浪潮,从人的天性本善上表达了孟子对人性的思考。“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岁月锤炼,仍然以多种理论角度被世人所理解。

关键词:人之初,性本善;思想内容;科学证实;现实意义

由《孟子卷》知“人之初,性本善”并非由三字经提出,而是由孟子提出,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处处可见他对人性本善观点的认同及阐述。古人在对人性的思想学说上,与此相关的还有荀子的“人性本恶”观,公孙弘等人的“人性善恶俱有”观,以及告子等人的“人本无善恶”观,每种观点都有自己的合理性以及无法避免的漏洞。在我对各个理论的粗浅了解后,较偏于孟子的“人性本善”观。

一、“人之初,性本善”思想解析

孟子曾以水性喻人性阐述“人性本善”的观点。“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他提出,水是有性的,那就是向低处流。人性也是如此,它的生性本来就是善的。人没有可以不为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人之可使不为善,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像水一样,流向受地势影响。

孟子立论的根据,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种人皆有之的心,就是仁义礼智,就是善和大善。故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性善的,善是人所固有的本质,不是由外部加工出来的。人之所以后来又有了恶行,那是因为其善的本性产生了流失。一切教化都使人返朴归真,都是寻找与归还于人之本性的自我。人性可以为善,人为不善,不是人自身材质的罪过,而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过在孟子的基础上,我认为善还应有度,做到如水一般就可,即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便可。

二、“人之初,性本善”的科学证明

耶鲁大学婴儿认知中心通过大量相关研究表明,降落人世间时,婴孩就有很多大体可称为亲社会倾向的本能,看上去也有关心他人的倾向。一部分研究表明,孩童身上的这种高尚的社会倾向根深蒂固,并不会受家长言传身教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多少让人们有些惊奇。但论据还不止如此,哈佛大学曾进行过一项别名为“老大妈研究”的实验,并且这项实验的结果表明了不管家长是否要求孩纸帮助他人,甚至不管家长是否在孩纸身边,年幼的孩纸都会自发的帮助别人。这些有力的科学证明在这个信奉科学的社会给了孟子人性本善观一个坚实有力的论据。

其实,不管这些科学研究的结果与意义如何,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在思想层面上也更易于让人们信服,让人们对人性的本质有一个美好的期许,让人从本性的认知开始就埋下一颗良善的种子。

三、“人之初,性本善”的现实意义


钱文忠曾说,性本善之说只能算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美好信念的期许,同时也是对社会角色的美好期待的表达,是一种理想类型的状态表达。

一个人从婴孩时期开始,便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正如孟子所说的影响水向的“势”一样,我们所接触到的每一样事物都可能成为改变我们本性的“势”。“人之初,性本善”,指的便是我们还未被势所改变前的我们,孟子从一开始便把人定义为善,足见他眼里的世界始终是以良善为基,而我们,为何不把这种思想继承下去呢。每一个犯下错的恶人,我们坚信他也曾拥有良善之时,如此,世界便少了一丝恶意,何乐而不为呢?

“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在笔者看来,并无对错之论,笔者宁愿相信,它是一颗美好的注满了良善的种子,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让人们以美好的出发点来思考人性甚至于社会与人生。《三字经》作为现代少儿启蒙读物,将“人之初,性本善”作为首句,可见这种思想对孩子思想引导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出发点就将自己归于良善,即使在经过各种“势”的冲击之后,也能不忘记自己人性良善的出发点,也许,这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存于世间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2 3

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族法制出版社,2009

Jacqueline Shawn.史密森尼学会会刊, Are Babies Born Good? J.新世纪出版社

南怀瑾.孟子与公孙丑[M.东方出版社,201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f88fb7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