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见中世纪欧洲农民为啥几乎从不起义 上过初中历史课的人,对于闵采尔这个古怪的名字大约都有点印象。此公和他领导的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可谓是证明中世纪的欧洲与同时代的中国一样存在封建主与农民间阶级矛盾的一个“孤例”。不过,如果你仔细看这个故事,会发现这个例子实在好奇葩。1524年8月5日是闵采尔正式扯旗造反的日子,我们借这个纪念日来说说这其中的玄机。 说闵采尔的起义奇葩,首先是其起义成员的班底十分可疑,说是“农民战争”,但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参加闵采尔起义的大多数成员都不是农民,而是旷工、手工业者甚至城市小商人,闵采尔本人的身份更加搞怪——他居然是大学生。 闵采尔生于德国采矿工业中心哈茨山区的施托尔堡城,父亲是小有积蓄的造币商人,正因家境殷实,他才能一路读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美因茨等大学专修过哲学和神学,通晓拉丁文、希腊语、希伯来语等多种语言。 那可是16世纪的大学生啊,这个知识水平是不是狂甩咱中国的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洪秀全们十几条街? 洪秀全的造反理由:考不上秀才 而闵采尔起义的理由也很奇葩,咱中国农民起义口号虽然千变万化,核心意思只有一个——吃口饱饭,但人家闵采尔的口号是什么呢?宗教改革,“增加上帝的荣光”。 所以, 无论从起义者身份、还是从起义动机来讲,将闵采尔领导的起义归类为反抗地主的农民起义似乎都不怎么合适,将其称之为德国宗教战争似乎更贴切些。 事实上,如果我们放眼整个欧洲中世纪,就会发现那里的农民和同时代的中国农民真的很不一样。在中国,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以来,每隔百十年,华夏大地上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据统计,仅清代一朝两百余年间,散见于《清实录》的农民起义就达300次以上,平均每年一次半,起义、造反,在古代中国几乎成了一种“文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古代中国最大规模的博彩活动,彩票价格:身家性命,彩票奖金:天下江山,面向受众:全中国所有男性。 然而了解一下世界史,会发现这种“文化”似乎只在中国流行,欧洲8世纪才出现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记载,从那时起直到16世纪,整个欧洲十几个国家数得上的农民起义加在一起也只有八次。而且大多数跟闵采尔起义一样,都是为了什么宗教、林地使用权这样的理由,西方也没有一个王朝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 欧洲中世纪战争的主旋律是贵族之间的“友谊赛”,农民基本不参与。 难道中世纪欧洲农民比中国农民过的衣食无忧吗?确实如此。 欧洲中世纪被认为“黑暗”,农民被称为农奴,然而这些中世纪农奴们的实际生活,却比大多数生在盛世的中国百姓还好。据学者推算,中国古代一个自耕农的年均粮食保有量在扣除各种税负后平均约为640斤,而同时代欧洲农奴的年均粮食消费量约为1070斤。事实上,温饱问题的解决,正是欧洲后来发生工业革命的前提,率先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正是农民粮食量消费最多的国家。 成书于11世纪的英国人口普查报告《末日审判书》,令我们得知,当时的英国农奴居然可以每个周吃一两次肉。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和欧洲农民之间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阅读了大量史料后我不得不承认,导致这一现象的正是让后世很多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大一统王朝。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统治层级的单薄,农民只需要向其直属的封建主交税,而封建主们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不仅不敢过于欺压农民,往往还要在必要时施以救济,以博得仁慈的美名。即便有一些领主胡作非为,农民们也可以向国王、主教等上级领主上告,而为了制约封臣权力,国王们十分乐于为农奴出头。这种贵族阶层间互相制约、互有博弈的传统,保证了农民利益不会受到过分的侵害。 但在传统中国,由于大一统帝国是自上而下建立的,老百姓直接面对强大的皇权,中央政府的赋税经过各级官吏的层层加派,总是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03abb30cc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