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安博物馆巡礼之一上海公安博物馆藏品之冷兵器与早期火器篇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公安博物馆巡礼之一上海公安博物馆藏品之冷兵器与早期火器篇 作者:王笑梦 来源:《轻兵器》 2014年第19期 王笑梦 上海是中国最早诞生现代警察的城市之一,自鸦片战争后,上海的警察机构就伴随着租界的出现而产生,从此警察这一词语就与上海滩十里洋场上的传奇故事密不可分了。从晚清开埠后的豪杰并起,到多租界并存的“东方巴黎”;从东亚共荣下的中日角力,到解放战争中的国共争夺;从新中国初创时的暗流涌动,到新时代大都市的社会管理,在这些历史大画卷的背后都站立着不同时期上海警察的身影。而在上海有一座公安博物馆,其陈列和展示着一大批中外枪械,这些曾经叱咤上海滩的枪械现静静地躺在陈列馆中,成为上海警务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本系列文章从冷兵器、早期火器、转轮枪械、自动手枪、冲锋枪、步枪、机枪、特种枪械等类别,展现博物馆武器藏品—— 在曾经的法租界内,位于瑞金南路518号,有一座临街而立、威严壮观的大楼,这就是上海公安博物馆,其也是全国首家警务专业博物馆。该馆收藏了从晚清至今的中外警用藏品2万余件,以警察这一独特的职业视角记录了上海滩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最受军迷们喜爱的是该馆的警务装备馆,馆内陈列了17个国家的238支各式枪械,加上其他主题馆中零星收藏的枪械,馆内共展出了各型枪械250余支。这些积淀着深厚历史的枪械,作为上海警察文化的特有符号,展示在这里。这些枪支多是从上海市公安局以及相关单位枪械库中收集而来,一些枪支,由于之前始终处于恒温封存状态,所以枪支保养完好,品相出众,其中不乏百年以上的珍品和孤品,在全国枪械展览馆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这里,就随笔者一起去感受这些穿越历史而来的武器藏品。首篇从冷兵器和早期火器进入—— 冷兵器和早期火器 踏入警用装备馆,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冷兵器和中外早期火器,展品数量不多,但件件珍贵,充满了传奇色彩。 清末民初梅花袖箭 展柜中第一件藏品是一支犹如钢笔外形的黄铜物件,铭牌标注为“清末民初铜制袖箭”。从这具袖箭中似乎可以看到清末民初奇人异士风云上海滩的景象,很容易让人想起上海的市井里弄中流传的一些旧时代侠士故事。清末民初,在“武术救国”思想的号召下,武术一度上升到“国术”的高度,越来越多的武术名家齐聚“十里洋场”一展国威,霍元甲、王子平、蔡龙云等当代武术大家都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电影中虚构的霍元甲弟子陈真与日本浪人的虹口道场一战,更让“精武精神”深入人心,成就了印象中的上海滩武林时代。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在那个大背景下的巡捕华探中也不乏武艺高强者。 袖箭是古代的一种暗器,因用时藏于袖中而得名。从这具馆藏的袖箭可以看到,铜制管体上清晰地刻有一朵梅花图案,下书“山东李儿洼”字样。袖箭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是《元史·顺帝纪二》:“辛未,禁弹弓、弩箭、袖箭。”袖箭分为单筒袖箭、双筒袖箭、三才袖箭、四象袖箭、梅花袖箭、七星袖箭、九宫袖箭,其中单筒袖箭早已有之,其余连发袖箭相传均为明末第一猛将刘綎(tīng)所创。《明史》记载刘綎父亲是万历初年的广东总兵刘显,其人素以膂(Iǚ)力著称,刘綎本人更是“勇敢如父风”,自小上阵厮杀,“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人称刘大刀”,后搏得武状元。刘綎一生战功卓绝,“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luǒ),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号称万历年第一良将。 除了文韬武略外,相传刘綎袖箭功夫也十分了得,在康熙时代的史书《明记北略》和笔记体小说《觚(gū)剩》中均有记载,称其与客人论箭,令家人取来木板“以墨笔错落乱点”,后连发袖箭之,箭箭皆中墨点。刘綎在单筒袖箭基础上创制了多种连发袖箭,而其中更以梅花袖箭最为实用,遂风行武林,习者众多。特别是后世山东李儿洼(古地名)的李姓家族最善于使用梅花袖箭,其中就有号称“神箭”的豪杰李天寿,其七世孙李佩也是技艺惊人,早年曾入绿林,后改行当了镖师,对其有“穿云箭”的称号。 展柜中这件藏品就是山东李儿洼“出品”的梅花袖箭。根据记载,梅花袖箭内设有弹簧,筒上装有蝴蝶翅状机括,按压机括,筒内小箭就向前射出。筒内可以装6支小箭,正中间1箭,周围5箭,小箭为竹制箭身铸铁箭头,排列成梅花状,可以连续发射,书上称,梅花袖箭“取准易、力道猛”,射程在30步左右,大概在5~10m,近战穿透力强,往往涂抹毒药,具有极大的杀伤性和隐蔽性。在考证过程中,有人对筒内弹簧产生疑问,认为古时中国没有办法制作螺旋弹簧,怀疑此类暗器的真实性。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螺旋弹簧,明人茅元義(yì)所著的《武备志》中也绘制了在武器上起控制作用的齿轮与螺旋弹簧的联合装置,而弹簧古称‘扌崩(bīng)子’,足见祖先的聪明智慧,真可谓是“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两幅忠义胆,刀山火海提命现”。 清代三眼手铳 展柜中第二件展品是一具小型的单手持三眼手铳,属于类似于手枪一样的防身武器。虽然三眼铳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多管铳,常用于骑兵,但目前国内博物馆中尚未见其他单手持的小型三眼手铳,足见该件展品的珍贵。该手铳做工精致,由3支单铳绕柄平行箍合而成,呈品字形,铳身由两条铜箍固定,粗者在前细者在后,其后部铜箍磨损比较严重,可能是长期携带的缘故。其铳口呈喇叭状,三瓣组合犹如坐莲,可以防止铳口火焰后溅伤及持铳人,铳身上有两个汉字,但已模糊不清。每个铳尾都有一个药室和一个火门,供装填火绳,依次点火后能够连射或齐射。3个铳身共用一个尾銎(qióng),尾銎中空呈前细后粗的锥形,尾銎尾部可以安装木柄,以延长铳身;尾銎前部与铳身由3个两节式套箍收拢,做工非常精细。尾銎上有模糊的铭文“茂盛庚午”字样,“庚午”应是指三眼手铳的制作年代,结合展品铭牌上所示的年代为18世纪,推测该手铳是1750年(乾隆十五年)所制,而“茂盛”应是制作工匠的名字,因为火铳作为一种军用武器需要保证其质量,在武器上刻制工匠名字也是一种符合中国传统的武器制作追责体系,从先秦时代即有之。 元代单管火铳 这具单管火铳体型更大,馆中只展出了火铳的铳体,尾部手持木柄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知去向。火铳是我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以火药能量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是在南宋以来长期使用的各种突火枪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一种早期热兵器,也是元明时期军队的重要装备。南宋末年随着火药性能的大幅提高,铜铁管铸造技术也为人们所掌握,为随后的元代生产金属管型射击火器奠定了基础。 馆藏的这具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构成,铳身为铜铸,整体细长,前膛呈圆筒形,其内可以放弹丸,后部药室呈球形隆起状,室壁有火门,可供安放引线实施点火,再往后可见尾銎中空,便于安放木柄,以利于发射者操持。前膛壁外以铸造的凸起的文字标示了该火铳的制作年代——“至正二十五年造”,也就是1365年,表明这是一具元朝军队使用的官造火铳。1368年,这一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元帝国就将土崩瓦解,被明朝取而代之,而至正二十五年正是元朝内战激化的一年,也是对火器需求量最大的时期,目前出土的元代火铳大多是“至正”年间所造,而目前存世最早的一件元代火铳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1332年)火铳。 在有关元朝的文献中,火铳之名最早见于《元史一四五卷·达礼麻识理传》。达礼麻识理,字遵道,姓怯烈台,为元朝中书省右丞相。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朝统治阶层内部党争激烈,拥护顺帝的元末著名将领孛罗帖木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带兵攻入大都,皇太子被迫流亡到另一系军阀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控制的太原,这一时期,太子系的大臣达礼麻识理曾列兵对抗孛罗帖木儿。《达礼麻识理传》中写到,达礼麻识理“约束东西手八剌哈赤、虎贲司、纠集丁壮苗军,火铳什伍相联”,在其布列的战阵中可见“火铳什伍相联”,说明当时元军中装备的火铳数量已经相当可观。翌年,也就是博物馆中这件火铳制造的至正十五年,皇太子在太原下令讨伐孛罗帖木儿,点燃了元朝统治阶级之间的内战,火铳也得以大发神威。除元军外,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也广泛使用火铳和大型铳炮,《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中就有朱元璋部将领胡德济、谢再兴在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用铳炮守诸全(今浙江诸暨)的记载:“一鼓出城,金鼓铳炮震天地,贼众惊乱,人马奔走,自相蹂躏。” 南宋竹制突火枪 与前三件珍贵武器原品不同,这是一件现代仿品,也是装备馆中惟一一件现代仿品,主要用于表明火器发展的渊源。突火枪是由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宋军发明的一种管状火器。从馆中这件仿品可以看到,突火枪是以竹筒为枪身,内部用于装填火药与子窠(枪弹),外壁上有一点火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宋史·兵志》记载:开庆元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kē),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说明当时的突火枪有效射程达到150步(约230m),可见威力之大。 日本铁炮 铁炮是日本对火绳枪的称呼,馆中有一杆枪管很长的日本铁炮,枪身有叶片纹饰,枪口有花苞状装置,日文叫“芥子柑子”,可能是用于防火焰的,这支铁炮应该是步兵使用的长铳,样式很像当时的“长州铁炮”或“堺(jiè)筒”。1543年,一艘从澳门出航驶向浙江双屿港的走私船遭遇风暴,漂流到日本南部的种子岛。这艘船的船主叫汪直,10年后正是这位人称“五峰船主”的走私船主勾引倭寇,侵犯大明东南沿海,先后攻陷上海、苏州、徽州、南京等地,烧杀劫掠。同时,也正是汪直使火绳枪这一先进装备流入了日本,这些火绳枪来自于随船的几个葡萄牙人,后被种子岛领主花重金买下了这些“南蛮物”,并命令被后人称为“萨摩铁炮之祖”的工匠八板清定向葡萄牙人学习造炮术。1545年,日本造出了第一支火绳枪,从此以后,这种火器便传遍日本,迅速改变了战争样式。日本铁炮的代表作有“国友铁炮”、“堺筒”、“日野铁炮”、“萨摩铁炮”、“长州铁炮”等,到1600年日本火绳枪数量已达30万支,在当时算是火枪大国。 西方前装火帽手枪 警用装备馆内共有6支长短不一的前装火帽手枪。19世纪中叶,欧洲发明了装有火帽击发发火机的前装滑膛手枪,这是一种能产生火焰用于点燃发射药或引爆炸药的手枪,当扣动扳机后,由手枪的圆头击针撞击发火,点燃发射药后将枪弹射出。 装有火帽击发发火机的前装手枪曾在英法联军和洋枪队中使用,后来清军、太平军与捻军亦大量使用并仿造。馆中收藏的这6支枪饰纹精美,更像一件件艺术品,但由于这些枪年代久远,具体型号已不可考。 编辑/刘兰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03df1dca1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