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一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自古至今认识不一。诘难者有之,辩解者有之。诘难者说:诗人怎么知道是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或鱼先知呢?辩解者说:诗不是科学考证,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如清代毛其令就反问一定应该鸭先知道,鹅就不知道吗?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则批评毛讲的不对,诗不该这样解。并举例说,《诗经·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难道河洲上只有关睢,没有斑鸠等水鸟吗?袁批评的好像也没解决问题。诗人看见河洲上有睢鸠,所以说睢鸠。那苏东坡是否看到鸭才说鸭先知呢?袁枚没有这样说,所以不解决问题。 我们再看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是怎样说的。钱先生找毛之用《西河诗话》来看,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模仿唐诗花间觅路鸟先知。人在找路,鸟对那里路很熟,所以比人先知道。先知指比别人先知道。那鸭先知比谁先知呢?水中之物都知水之冷暖,说鸭先知也不无道理。钱先生又找出苏轼全诗《惠崇春江晚景》来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钱先生认为这幅画里一定有桃花、竹子、芦芽、鸭子等物。因画面上有鸭,所以说鸭先知,即比人先知道水之冷暖。毛不注意题目,只看诗句,这批评是不正确的。诗中还有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诗句,在画面上没有不等于不存在。钱先生进一步分析认为,河䐁一定与萎蒿、芦芽同属,苏轼看到画中有萎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苏轼诗前后段分写画中之物,错落有致,关合生情。鸭子在画面里,先知冷暖是设身处地的体会。他这是以实推虚写出了鸭的情态。河豚欲上是见景生情的联想,凭空想象。懂得了鸭先知、河䐁欲上,也就懂得了这首诗的好处。钱老分析的很有道理。 诗与画若即若离,机趣灵妙。这首诗是苏轼见景生情的一种联想,这种体会联想感染了读者,你才会喜爱这首诗。所以只有了解了诗歌的本义,才能谈得上对诗歌的欣赏。这也说明,要了解诗之本义,就要纵观全篇,并结合题目来看,它反映的是什么,从中体会、联想到什么,从而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除此之外,笔者还以为,完全否定和回避诘难者提出的问题是不对的。诗歌虽然不是科学考证,但必须以事实为原则。在此基础上,诗歌才能腾飞起想象的有力翅膀,这是通常的道理。燕山雪花大如席,如果说海南岛雪花大如席,就变成了笑话,因为海南岛不仅没有大雪花,而且根本不下雪。春江水暖,如果不是鸭先知,而是鹅先知或鱼先知,苏轼硬要写成鸭先知,即使画面上面的是鸭不是鹅和鱼,感受也很独特,这种即景生情(与事实不符之情)、即实推虚(子虚乌有之虚),也是很难经得起事实推敲的。 这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好就好在既有诗情美,又不违反客观事实原则。在这一点上,争论双方似乎都未能很好地研究这句诗的语气。我们知道,题画诗是无标点的。一般诗选本都把这句诗当成肯定语气,标为句号。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这句诗不是结论式的肯定语气,而应是探寻式的设问语气。设问语气,诗的韵味浓,富有情趣;肯定语气,就显得比较直率,平板。为了说明问题,试用两种语气把这句诗都演绎出来进行比较。肯定语气:春天来临,江水转暖,是江中那些游水的鸭子最先知道的。设问语气:春天来临,江水转暖,是江中那些游泳的鸭子最先知道的吧?(不然,它们怎么那样地在江水中嬉戏欢乐呢?)通过这设问,诗人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临时心中所产生的由衷喜悦之情,便生动含蓄而又情趣盎然地表现出来了。肯定语气就缺少这种情趣和韵味。再者,从客观事实来看,设问语气能经得起一切盘诘和推敲,肯定语气就留有破绽,容易被人挑剔。因而,春江水暖鸭先知为设问语气是无疑的,诘难者和辩解者在这上面的争论,就没有必要了。 这种情况,使我想起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许多诗选本也都是把诗的第二句春来发几枝当肯定语气,标为句号。这样标法也是错的。第二句不是肯定语气而是设问语气。设问语气,才能真正表达和体现出诗人幽深的相思之情。肯定语气,诗人的相思情感就被冲淡得多了,记得郭老在五十年代曾在青年报上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谈这句诗的读法,说他几十年后才读懂这句诗。作为文化巨人的郭老尚且如此,可见,真正读懂弄通一句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0f01f387c1cfad6195fa7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