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杜甫《倦夜》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22-12-20 02:18: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杜甫《倦夜》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倦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全诗炼字精妙,构思精巧。黄生评此诗

云:“前幅刻画夜景,无字不工。结处点明,章法紧峭。”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倦夜》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本诗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5)

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参考答案

1.①本诗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自皓月当空到月落的清秋月夜图。(2分)②露水越来越

重,在竹叶上凝聚成小水珠;月照中天,星星黯然失色,乍隐乍现。(2分)③月亮西沉,天色黯淡,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水边栖宿的鸟儿,互相呼唤着。(6)

2.①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忧愤,报国无门的悲伤,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

关注。(3分)②尾联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明诗人倦夜的原因,激活全篇所写之景,使全诗在结处振起,情景皆活。(3)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

三四句“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

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

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诗的最后两句“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读了这两句,读

者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心情。“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作者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

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6b2795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