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吕布 吕布是《三国志演义》中的一个悲剧形象,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但是很多人采取片面的观点,仅仅用“有勇无谋,见利忘义”八个字就概括了他的一生未免太过于偏激。吕布从历史迈入文学殿堂,成为《三国演义》中的艺术形象时,他就担负起了多重性格,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分析吕布这个人物,看到他性格的多面性。 一、 英勇善战,武艺超凡。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吕布的活动虽然仅限于全书不到六分之一的篇幅,但其骁勇善战,霸气威风的形象特征还是刻画的非常的鲜明、生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俗语可谓很好的概括了吕布的英勇无敌形象。 吕布是以一介武夫在《三国演义》里首次露面的。 他在书中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是: “头戴三叉平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可体,手持画杆方天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人马之中,汉末两绝。”(学习如何摘抄原文) 寥寥数语,一个貌美艺高,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虎牢关大战就充分表现了吕布的勇武惯战。“三英战吕布”,关羽、张飞、刘备三位有名的大将同时出击共战吕布几十个回合都没有成功拿下他,足见吕布是这部小说中武艺第一的地位之稳固。通过这次比试也使吕布武艺高强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现。(引用事例后,必须有自己的分析,或理性,或感性 ) 二、 见利忘义,耽于女色 吕布是小人,是标准的见利忘义的小人。张飞说他是“三姓家奴”肯定是没有异议的。他本姓吕,却任丁原为义父,担负起保护丁原的任务,可是李肃三言两语外加良马一匹,就打动了他的心。次日,吕布持丁原首级,就去见董卓了。丁原死了,死在自己的义子手里。他至死可能都不明白会死在吕布的刀下。他转投董卓,卓如“旱苗得甘雨”,即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他也主动成为了董卓的义子。按说吕布应该做出一番事业来报答董卓的厚爱。但是吕布又因司徒王允的连环计而再次杀了义父董卓。弑父之事虽已在丁原身上上演,可怜的董卓还是又一次上演了相同的一幕。看来这个义子真的不是那么好养的,终究是养虎为患啊。由此,吕布的小人之心可见一斑啊。 (学习如何把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来讲述相关情节)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吕布也不例外。貂蝉是中国号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女中的一位。也正是因为这位人见人爱的美人,导致了吕布再次弑父的罪名,但是这不能怪貂蝉,怪只能怪吕布太没有自制力了。但是这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因为董卓本就该杀,王允借刀杀人这招棋走得实在是高!(越多增加自己的合理的评价越好!) 三、谋略得当,也见情义。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品质特征基本上可以用“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来概括。然而,吕布真的完全无谋吗?他趁曹操、刘备领兵外出时,对他们的老巢发动进攻,并夺得了荆州。“辕门射戟”,这个举世无双的举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吕布的武艺威慑力,同时也是其有智谋的一个体现。 这一招不但保全了刘备,也为自己的生存提供了一个盟友,牵制了对自己有危害的力量,提高了自己的威望,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还有,在他打下荆州时本可将喝醉了而又大骂自己的张飞给杀掉,可他没有这样做。以为他知道那样做会惹得刘备全力的为兄弟报仇,于己不利。 (学习辩证地看待人物形象,在人物最主要的性格展现出来的同时,也应挖掘其身上的其他亮点)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吕布有着常人所没有的超常的武艺,可是他的脑袋不像诸葛亮、曹操那么好使。在定陶,他不听陈宫之言,轻易采用火攻,妄想破曹,结果寡不敌众在定陶打败。在下邳,只因妻子严氏的一句妇人之见,又不听陈宫之言,使得到手的机会又一次流失。最后,陈宫在了解到曹军粮少而到许昌取粮,可以断其粮道,曹军无粮,自不攻自破,然吕布不以局势为大,经严氏和貂蝉的撒娇与蛊惑,最后一次的大好战机也是付水东流,只一句“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后终日同妻妾饮酒解闷。最终被曹操所擒,并缢死于白门楼。他的勇而少谋,不进忠言,也终究给自己带来了自取灭亡的恶果! 纵观吕布短暂一生,他两认义父,又两度杀死义父,后颠沛流离,东靠西投,但终究是没有一个落脚之处,到底也是死于非命,如流星般的一划而过。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复杂人物吕布还是会继续活跃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舞台上的。(1878) 注:框内的都属于自己的感悟和评价,目前最缺的就是这些。 如果写一篇700字的大作文,这种结构是大家可以借鉴的。中心同样要鲜明,比如吕布最为人熟知的特点,当然也尽量全面把握该人性格的多元化,辩证地看待。 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写作多少字的文章,都不应该是简单地抄写原文+贴上相应性格的标签,而是尽量把原文转化成自己的文字,且有自己合理的分析,或从道理上讲解,或从感情上出发,总之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悟,文章才能完整且深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48d493421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