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明节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意义 摘 要:在阐述清明节与其习俗定义和清明祭祖由来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地揭示了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清明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承载着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深入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清明节 传统文化 传承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符号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清明节”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它维系着民间家庭、房族及亲属的和睦相处,支撑着国家政治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并探讨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方略,是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现实需要。 一、清明及其清明节的含义 清明节,既是气候变化标志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一个民间传统祭祀的文化节日。顾名思义,所谓清明,即明洁的意思。自古以来,以土葬为标识的墓地坟堆,经风吹雨打,坟堆不免土壤流失和植物凋残。值春暖花开,万物萌发,清新明洁之时,为祖坟墓地除草植树、清扫修整或在坟头加土的活动谓之“扫墓”。在坟头拜台前摆放祭品祀供,并点烛、焚香、烧纸谓之“上坟”。 二、清明祭祖文化的由来及历史背景 1.骊姬之乱引流亡。史料记载,骊姬备受晋献公的宠爱,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周惠王二十一年间加害太子申生。骊姬害死申生,又施诡计诬陷重耳和夷吾。为免遭杀害,重耳逃亡到翟国,夷吾逃到梁国。献公的其他公子,在骊姬等人的谗言下相继被逐,于是立奚齐为太子。 2.重耳回晋做国君。周襄王十五年,晋惠公死,太子圉立,是为晋怀公。由于晋国人心思变,都盼望重耳回来,周襄王十六年,重耳借助秦穆公之力返回晋国。随即派人杀了晋怀公,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是为晋文公。 3.火逼介子作谏臣。重耳执政后,大封功臣,却忘了对他忠贞不移的介子推。待人提醒,重耳羞愧莫及,多次派人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避而不见,待亲自登门去请时,方知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为逼出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身影。上山查看,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 4.祭奠介子出清明。介子推葬礼结束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周襄王十五年,晋文公上山哀悼介子推,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并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由此而产生了清明节的祭祀习俗。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1.清明祭祖是节气与节俗的融合升华。清明的祭祀习俗主要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气综合升华为清明节,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基本消失,清明节气则承载了扫墓与踏青的文化意义。 2.清明祭祖是儒家忠孝礼仪文化的优良传统。祭祀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缅怀亡人,祭奠先人,启发后人的一种美德行为。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祀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被看作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故清明时节对祖先的“祭亡以礼”,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和“续展开新”的优良传统。 3.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寻根谒祖的感恩心愿。清明祭祀是一种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的愿望仪式。人们之所以缅怀先人,祭祀祖先,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4.清明祭祖是儒家道德观念教化的传承形式。清明祭祖活动是无形的心理感受与有形的礼仪行为。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礼仪的,是道德意义的真实,是表里如一的心境透视。 5.清明祭祖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展现。清明敬宗祭祖和缅怀先贤,是当今构建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清明节的道德观念也将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情感沟通的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源泉,也必将成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强劲动力。 四、清明节传统文化的传承 1.洗涤清明祭祖中的糟粕污垢。在为先人敬上一柱香,献上一束花,以表感恩追思之余,清明祭祀应该提倡节俭环保祭奠仪式,改变攀比奢华的祭奠心态,剔除伤风败俗的低级趣味,回归精神上的敬祖、尽孝、和谐、传承等优良传统的清明节内涵。 2.摒弃清明祭祖中的庸俗陋习。清明节放假祭祖固然可取,它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以德治国价值的认可,但亦存在隐患。采取多种多样而简节的祭祀模式,彻底摒弃野外祭祀用火陋习,可以更好地让教子贤孙们利用清明节假期间进行远足、登山、踏青等亲近自然活动充分感受和张扬清明时节催护新生的文化。 3.弘扬清明祭祖的和谐氛围。清明节,人们给祖先扫墓和供祭品与儒家的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相吻合。清明节列入国家公休节假日,提升了清明节这一传统的价值,是儒家思想复兴的一种“国教”的体现,反映了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之际,传统美德与价值观能成为社会秩序之锚。 4.传承先人治国的惠民理念。治国方略是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儒家学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执政惠民与马列主义的宗旨异形同功,目标都是构建政治和谐,而这种政治和谐又是以强大的前人与今人所建立的和谐代际关系为根基。 5.发扬报效祖国的赤子精神。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的优良传统。继承已逝先人“精忠报国”的传统美德,发扬效忠祖国的敬业精神,是促进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不竭动力和有效途径。 6.加强清明文化的遗产保护。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一起捆绑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继承、保护、弘扬和开发、利用的有效捷径。 五、总结 清明节对于个人来说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只是祭祖,也不仅是扫墓,更多的是通过这个节日唤起我们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体现感恩祖先,传承家族荣誉的文化传统,从而不断增强凝聚力,确保民族优良文化和共同的记忆,得以代代相传。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时代越是变化,清明节越要寄托我们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情怀,越要起到延续中华年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精神的作用;越要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以及对先贤先烈风范的缅怀和景仰。 参考文献: [l]韩养民,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4a7f2c5551810a6f52486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