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人 简介 北京鬃人[zōng rén]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北京鬃人是受皮影 剧影响而产生的,人物造型的身高一般约9-16厘米,设计巧妙、制作精细。 中文名:鬃人 读 法:[zōngrén] 创造时间:清朝末年 创造灵感:皮影戏和京剧 人物造型:身高一般约9-16厘米 特点:设计巧妙、制作精细 历史 北京鬃人在清末曾经盛行一时,著名制作鬃人的艺人是王春佩、王汉卿父子。1915年,北京鬃人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商人曾许以高报酬聘请老艺人王春佩赴美行艺,王春佩以“穷家难舍,熟土难离”为由,婉言回绝了。当年,北京鬃人由老艺人王春佩独家制作并经营,在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等城里庙会上出售。由于鬃人具有独特的民间色彩和戏剧情趣,因此对观赏者很有吸引力。王春佩也是个戏迷,他制作的鬃人穿戴扮相以及脸谱、把子,都是具体而细微得和舞台上的演出一样。尤其是“闹天宫”的鬃人作品,让人有置身在舞台前观戏的感觉。 制作 鬃人的头部和底座以胶泥制成,用秫秸作为躯体骨架,内絮棉花,外着以绢、绸、纸等精心制成的彩衣,然后再安装手和兵器等。鬃人的题材多选自戏剧中的武生。由于底座下面猪鬃排列的角度不同,加上人们敲击铜盘的力量大小不一,在铜盘中的鬃人可以左右旋转、行走、碰撞、对打,构成生动的舞台场面,可供观赏和娱乐。 这一独特的绝活是结合了京剧文化、物理学和力学的概念,窍门就在它下面的底盘上,鬃人的底部都粘上一圈鬃毛,而且具有弹性,敲打的时候运用铜盘和鬃毛的振动作用,带动鬃人有规律的转动,鬃人是唯一动态表现的民间手工艺品。 北京鬃人适合于表演京剧《八大锤》《三岔口》《大闹天宫》这类武生戏中手持棍、棒、刀、枪对打的场面,以及民间“花会”中的高跷、旱船、舞狮、五虎棍之类的民间舞蹈节目。 北京鬃人已经获得北京市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保护。第三代鬃人传人-鬃人白-白大成—白广成兄弟是唯一传承制作人。北京鬃人是北京独有的特色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登长城,吃烤鸭,看京剧,带回盘中戏”。 白大成笑道,这么多年没吃过一天官饭,没有工资和劳保待遇,靠着手艺维持生计。他透露:“鬃人的制作主要用的是戏装的下脚料,扮相接近舞台效果。我喜欢做有动态的一出完整的戏,现在一天最多只做一件。”学英语的儿子从事旅游工作,但较少参与鬃人的制作,这让老人的内心深处多少有一丝对手艺传承的担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b53df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