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晚期台湾“皇民化”运动及其影响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我国宝岛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一时间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日据时期,日本在经济上将台湾变成他们的原料供给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在政治上对台湾人民进行严密控制和殖民统治,更在思想文化上,极力向台湾人民灌输“皇民”思想,推行“同化”、甚至“奴化”为目的的“皇民化”运动。这场运动妄图从思想文化上脱去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性,消弭台湾人民的祖国观念和反殖意识,将台湾同胞改造成在精神上与行为上对日本帝国完全效忠的奴仆,为其侵略战争效命。 一、“皇民化”运动的背景 随着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以及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台湾逐渐成了日本的战略要地:它不但是日本陆海空三军补给线的中转站,而且是重要的军需生产基地和兵源补充地。因此,如何让台湾人民感到与日本统治者有着利害相关的共同命运感而不利于“敌”,是日本首要关注的问题。为此,日本殖民者在台湾掀起了“皇民化”运动。“皇民化”运动是指日本通过在台湾实施一整套强制推行日本文化、培养台湾民众成为天皇臣民、隔绝台湾与中国文化联系的教育活动。这一运动试图彻底毁灭中华民族所固有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传统,把台湾人民塑造为认同日本文化的“皇民”,并为其所发动的侵略战争效力。 二、“皇民化”运动的内容构成 (一)强制推行日语、日本文字 语言文字不仅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种语言的获得,伴随着对该语言所包含的特殊思维方式的认同,而“由支配者给予的语言,被支配者若是使用,则变成了奴隶的语言。”为了将台湾人民训练成“皇民”,日本殖民当局首先从语言文字着手。 “七七”事变前后,日本殖民者就下令撤废全台学校的汉文科,一律以日语为必修课,所有报纸的汉文版一律取消,不论男女老幼都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日语。同时,发布种种禁令和惩罚措施,强迫台湾民众使用日语。如花莲厅训令,在公务场合不使用日语者马上解职;罗东郡三星庄设立不学日语征收过怠金规约。在普通学校中,规定台籍教师一律穿和服、讲日语;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必须讲日语;对于不解日语者,在买车票时会被鄙视的说:“你不是皇民,买票要到后面去等”,甚至斥以无资格乘车,拒不售票。 (二)强制推行使用日式姓名 在中华文明中,姓氏不但标志着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而且还能标志一个人祖先的发源地等。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以示对自己先祖的崇敬和对 本民族的认同。而日本殖民者却采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手段强迫台湾人民改用日本姓名。日本殖民当局一方面,刻意突出大和民族的优越地位,称获得日本式姓名是一项“殊荣”,不仅用更改姓名的煽动性书刊鼓动台民更改姓名,更以增加生活必需品等优待手段诱骗台民更改姓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据当局在台湾实行了极为严厉的经济管制,对日用品实行配给制,但规定更改了姓名的台湾人,可以在生活用品配给上与日本人享受同等待遇。以糖的配给而言,一般人领的如果是黑糖,改姓名者或出征家庭就可以领到赤砂糖,因为赤砂糖比黑糖高级。对不愿更改姓名的居民不予登记户口,对拒不改用日式姓名的教师、公务员和专卖商等处以解职、吊销营业执照和充军等惩罚。广大生活在日本殖民者铁蹄下的台湾同胞为了生存,一些人不得不改换日式姓名,但更多的台民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拒不更改姓名。 (三)强制灌输“皇民”思想 学校教育历来是日本殖民者实施“皇民”思想灌输及同化宣传的骨干。台湾的学生在学校里一律接受日本式的基础教育和生活训练。学校中只能使用日文,没有汉文课,对有关中国的历史知识不是加以封锁就是给予歪曲,而对于日本的历史地理知识则大量向学生灌输。在教学中极力强化“皇民意识”来磨灭台湾学生的故国观念,并不惜篡改历史捏造事实来美化日本、丑化中国,使学生在感情上疏远祖国,培养凶猛、好胜、服从、勇敢的日本式国民性格。 (四)推行日本式生活方式 日据当局为了全面同化台民,又大力推行日本式的生活方式。按照当局的要求,只有通过日常生活的充分日本化,才能体会到日本人的心境,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皇民意识。由此,要求台湾人吃日本料理,穿日本和服,住日本式榻榻米,行礼要行日本的90度弯腰礼和乞讨式的磕礼,新年迎春不能贴对联、放鞭炮,而是在正月初一遥拜宫城。在学校里,强制学生学习和服剪裁、插花、茶道、舞踊、弓道等课程,企图把日本的生活方式融入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五)实施皇民奉公运动,为“圣战”效力 1941年,日据当局大力推行“皇民奉公运动,”以榨取台湾的人力和物力供侵略战爭之消耗。为此成立行行色色的”奉公队”,迫使台湾人从事无报酬的低级繁重的劳动。1937年又发起“金报国运动”,强迫人民出售金、银、铜、锡等。 日军由于战场扩大,其兵源日益枯竭。为弥补人力资源不足,日本殖民当局强征大批台湾人民当兵,上前线充当炮灰,或征做军夫充当杂役。据日本厚生省统计,日军中台籍军人人数为80432人,军属(包括军夫)人数为126750人,共计207182人。1943年,又实行陆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这些台湾青年被派到南洋各地、乃至大陆地区和同胞自相残杀,许多人战死在异国他乡。 三、“皇民化”运动的影响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皇民化”运动也随之走向终结。但长期生活在殖民者创造的大面积、高强度的“皇民化”教育,及对祖国大陆文化极力贬低的环境之下的台湾人民,与大陆文化产生了隔绝。一部分人在中日两种文化的冲突下,虽然想极力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但也被迫吸收了大量日本文化和近代科学文化,在殖民者的压迫下心灵扭曲,形成民族认同上彷徨无主的“亚细亚孤儿”。还有一部分人,自小在日本“皇民化”教育中成长,穿和服、住榻榻米、说话带日语,加上对祖国文化的不了解,逐渐形成了崇尚日本文化的媚日心态。 吴浊流在“皇民化”时期创作的《亚细亚的孤儿》中的男主人公,便是没有民族认同感的历史孤儿。这些人受日本教育、懂得日语,可是仍然被日本人视为二等公民。在战时大陆,又由于他们的日本国籍,往往被怀疑是日本人的奸细,一时民族无法认同,造成人们心灵上的创伤。“皇民化”运动造就了大批这样的“亚细亚孤儿”。 “皇民化”运动更使一部分受“奴化”教育的人以当“皇民为荣”。这些人成长于日本统治稳固之后,没有亲身体验日本统治初期残暴的一面,在旷日持久的“皇民化”运动中,目睹的尽是殖民当局温存与强盛的一面,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大陆产生鄙视的情绪,对国威如日中天的日本却产生仰慕和向往之情。台湾作家黄春明回忆,当1945年夏天收音机里播出日本天皇宣布战役投降的消息时,他的祖父母高兴的说:“这样真是万幸!”而他的父亲却立正听宣,并哭了起来,以致祖父相当不解的问:“是我们赢了,你哭什么?”黄春明所回忆的父亲,正是被“皇民化”毒害的一代。 “台独”分子李登辉,正是“皇民化”教育培养出来的成功产物。李登辉的父亲曾经当过日本警察,兄长曾经为皇军“效力”,而李登辉也曾经“志愿血书从军”,成为日本炮兵军官。日本文化及“皇民”思想塑造了李登辉的个性和情感,“皇民”意识已深深扎根于他的脑海之中。所以当李登辉登台后,大力推行“亲日疏华”举措,并公然叫嚣“台独”。 “皇民化”运动,不仅给当时的台湾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其恶劣影响更是一直延续至今。认清当时的历史,有助于我们在反台独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29c3d953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