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怨

时间:2023-03-15 05:02: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语·阳货》中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的“怨”字,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君政不善,可用诗来表示怨愤与讽刺。朱熹曰:“怨而不怒”。所谓怨,就是发挥诗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但又不趋于绝对和极端。如果从人的情志上去理解,“怨”就是宣泄人的情志。我认为“怨”是指用诗歌来怨刺上政,表达民情,对时事政治与现实生活发表批评意见,以抒发诗人的情志与怨愤。

说起诗歌“可以怨”的社会作用,屈原的《楚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屈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他一直怀着“美政”的理想,为楚国,为君主尽心尽力,但在楚怀王的反复多变和谗臣贵幸的包围之下,他被排挤除了政治的中心,在放流迁逐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最终含怨投江自尽。“愤怒出诗人”,屈原的诗作,正是这些遭遇所导致的激切悲愤心情的抒发,是用生命之火焙烧出的理想的结晶。

屈原作品中的“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对君主的“怨”。屈原一心想改革社会,最初从政治入手,他希望楚王能够“及前王之踵武”《离骚》)无奈楚王却与他心中所想去之甚远,听信谗言,态度多变,对他疏而不用,怒而迁之: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 这两句抒写由于君王态度多变而导致的感伤与哀怨。

他和楚王的关系,就像相爱的人已经订了婚约,忽然变卦,所以他哀怨的说: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抽思》

还有《湘君》中: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这两句明里是男女由于没有见面而产生的怨望之词,暗里是对怀王不信任自己,不重用自己而偏听小人谗臣而生出的“怨”

他对于这一番经历,痛心哀愁,其中最沉痛的一段: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贱贫。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行不群以巅越兮,又兆众之所咍。

其次,是对小人谗臣之“怨”。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因此,屈原的怨中除了对楚王“恨铁不成钢”的悲愤之外,更多的是对离间与他与楚王之间的小人谗臣的痛恨。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离骚》这两句为屈原直斥楚国政治黑暗之现实,党人当道不能容己,小人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苟且偷安。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哀郢》 这几句写出了屈原对小人谗臣之怨:小人们对楚王献媚讨好,嫉妒屈原才能,在楚王面前为屈原捏造不实之恶名,以致其遭疑见疏,流放在外。

再次,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坎坷不平的人生而产生的感伤与哀怨。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这两句是屈原愤慨无人了解自己,对故国深感绝望,同时也表示了自己与国家同命运的态度,既然美政的治国理想已破灭,那么自己也可能效仿彭咸为国投水而死。

屈原在《九章·惜诵》写到:“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这几句是屈原痛惜自己因忠言直谏而遭谗被疏,表达了自己“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的忧愤、痛苦的心情。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涉江》)这几句屈原感叹世道阴阳错乱,混乱腐败,自己真是生不逢时。纵使自己失意惆怅,自己仍然对君主,对国家,对自己的信念忠诚不二。

最后,是思国怀乡、忧国忧民中所渗透出来的“怨”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这四句






借随从伤悲,马蜷缩不前来表达念故乡而伤怀的深沉的故国之思。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屈原以狐死首丘的传说比喻自己对故国的留恋。表达了屈原虽被流放,但仍心系楚国,徘徊不忍离去,蔽于谗谄,思见君而不得的痛苦悲愤之情。屈原的“怨”从对自己怀才不遇坎坷经历的哀怨上升到对国的担忧而产生的忧国之怨,由个人的处境提升到国家的安危与荣辱,是大怨。

屈原作品中的“怨”因何而起呢?我觉得屈原的怨的形成,大致有三点原因。一是自身的天性使然,屈原天性高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流于世俗。二是周围的政治社会环境。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的一生就是在积愤中度过的,其作《离骚》“盖自怨生”,是直接抒发遭谗见疏的愤怒。三是他心中的“善”与“美”与现实中的“恶”与“丑”的矛盾冲突,他的美政理想与现实的残酷与丑恶使他对君主与政治产生了怀疑,孤独感与矛盾感积聚在内心深处难以排解,于是,一股怨气自心而生。

屈原作品中的“怨”成了他与扭曲的政治相抗衡的一种武器, 他看不过人类社会的痛苦,所以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认为正由于人类道德堕落,所以社会如此痛苦,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言:“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固时俗之从流兮,又孰能无变化?”他表明自己不同于流俗,坚持“好修”的决心。

他和恶的社会的这场血战,真已到了矢尽援绝的地步。但他终究不肯降服,他把他的洁癖进行到底: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丧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

我觉得,屈原在作品中“怨”的抒发不仅仅是单纯的“诗可以怨”中的“怨刺上政”,而是更多的带有自我意识。钟嵘对孔子“诗可以怨”有所丰富与发展,他强调"诗可以怨",是将怨情看作诗歌创作的动因,认为诗歌可以释放怨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解脱。"诗可以怨""怨刺"为主发展为以"怨愤"为主,推重个人身世遭遇所产生的怨情,同时并不排斥诗歌"怨刺"的政治教化功能。

屈原的抒情之作表达了他对楚国命运的忧虑,抒发了遭谗害的愤懑和痛苦,也表白了至死不渝的人格追求。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也许对屈原来说,最后的死亡也许是一种心灵的解脱,他用死亡,在尘世间树立起了一座巍峨的气节之碑。当他怀揣着未竟的梦想投入滚滚江波中时,我们愿意相信,他在世代的轮回流转之中终究会遭逢一个他所心仪的美好世界,穷尽他毕生的精力与心血,来完成他的崇高而璀璨的理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3479fa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