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调整分录和会计调整分录有啥区别? 会计审计是两种职业,完全是两回事。当然审计调整分录可以过渡到会计调整分录,成为后者的调整依据。 先说审计调整。 年报审计后,审计项目负责人都会提交一份针对被审报表的审计调整分录。调整前的会计报表是未审报表,调整后的会计报表是已审报表,前者是会计自己做的,没有审计做第三方背书;后者是经过审计的报表,可性度更高。 因为要对报表真实性发表意见,审计通常都会对会计报表做调整,这里面有两个目的,一是降低审计风险,比如会计会承受来自公司领导的压力,为了避税或业绩优化的考虑,提前或推后确认一部分收入,审计基于重要性水平会要求做调整。 还有一种纯属各人对账的理解不同,为了调整而调整,都是一些不重要的。比如审计看到一笔招待费做到销售费用科目,但报销人是公司管理人员,建议调到管理费用,会计认为管理人员请吃这顿饭就是为了业务,要算到业务费用里。这类争论我一般站会计,因为他们更了解企业管理需求,但审计有时也没办法,重要的调整企业不让调,不重要的再不调一点,会显得自己很没有水平,什么事没做面子上不好看。 所以实务中,会计很欢迎审计调整一些看似没事找事的分录,这样两边都能过得去。 再说会计调整。 会计是一个很讲流程的职业,小到一笔费用的报销,大到一个投资并购,都要审批签字,会计分录也不例外,凭证做好入账,有制单,有审核,最后记账。当月的还好,发现错误可以重做,跨月的就很麻烦,会计报表是按账簿来的,报出的报表无法收回,发现以前的错账只能将错就错,在发现的当月调整,这是会计调整分录的产生的主要原因——调整以前的错账。 注意这个错账不一定是会计导致的,业务发错货,报错费用、盘错点都会产生错账,实务中错账无法避免。 最后聊聊审计调整分录和会计调整分录是怎么相爱相杀的。 一次严格的现场审计工作都会产生一些审计调整分录,数量和审计对象的财务工作质量成反比。有的公司会计工作很随意,年底坏账准备不提,银行账不对,往来账不对,主是懒——反正审计过来都会理一遍,我这边做了审计还是要动,不如等审计一次做好。 这种情况审计调整分录是见不了光的,因为审计做完会计照抄一遍,出来的未审报表和审计调整后的一样,还调什么调? 另一个极端是审计调整后对当年营收有重大影响,本来赢利一百万,调整后变成亏损一百万了,领导会给会计施压——这个不能调,你负责搞定! 面对严峻形势,会计有两个处理办法,一是谈判,以不给审计费、换人换所为筹码,要求审计从宽;二是以会计调整对抗审计调整,有经验的会计每年都会藏一点收入利润,如果审计要调减一项产品的利润,会计就会拿出证据调增另一项产品的利润。比如发出商品不开票,推迟结算,审计因为不是主场,拿不到相关证据只能发函处理。但会计心理有数,如果审计没调减就放着等下一年,如果审计调减了就跳杀主动把藏好的利润放出来。 (当然也有可能审计会把当期利润调增,比如某项政府补助达到了确认条件,会计因为当期任务完成想推迟确认,审计不同意。这时会计会拿出大量报销发票,或者预提一部分绩效奖金, 通过增加成本费用的办法把利润拉平。) 总之审计调整不单单是审计一方的事,是审计会计双方博弈后的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个结果一般都能让双方满意,也有极少数达不成共识——审计想调会计抵死不让!那就审计提前离场换人,或者出具保留保留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6fa232cf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