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习俗探源及文化思考

时间:2022-09-27 00:1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寒食节”习俗探源及文化思考

作者: 朝黎明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3



○ 朝黎明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寒食节历经岁月变迁,由原来浓郁的宗教色彩转变为多元的文化习俗。我们看到了寒食文化两千多年来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不同阶层意识形态的变化,成为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史料之一。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丰富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社会成员的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寒食节;介子推;祭祀;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3-0061-02

“寒食节”因不动烟火吃冷食而得名。节期一般是清明前两日或一日。关于寒食节的来历,自古说法不同,研究者也是各有观点。常见的旧说大致有改火说等。这种说法主要取自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在远古相当长的时期,都是以恒星大火(心宿二)作为示时星象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那时,缺乏了解,天火和人间的火,被想象成有某种神秘关系的物质。仲春时节,大火显现东方之时,新的一年开始了。这时会有极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即熄灭以往全部的旧火,以钻燧取出的新火,作为新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名曰“改火”。

新火未至,禁止人们生火就成了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到:“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1]可见当时专管取火的小官会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禁火之时,人们要准备一些冷食,以供日常食用,这样就成了风俗被固定下来了。而后来,介子推的传说,更使得寒食节愈演愈烈。

两汉时桓谭的《新论》卷11《离事》中说:“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后汉书》与曹操《明罚令》及陆翙《邺中记》中也都把寒食的来历归为这种说法。

笔者更偏向于介子推之说。关于介子推,有这样的传说:春秋时代,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其中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儿子杀掉太子,公子重耳、夷吾只好逃亡在外。晋国贤臣介子推不畏艰难,跟随重耳生活艰难。有一次,重耳在绝粮的中患了重病。为了给重耳增加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汤给重耳喝,使他恢复了健康。后来,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之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做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做了国君之后,跟随他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可是,唯独把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伤心之余,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 重耳辗转得知真相后,派人进山寻找他。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只好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让介子推母子出山。可是,三天三夜后,人们发现他母子被烧死了。晋文公内疚、惋惜,下令把介子推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这时,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晋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那天不举烟火,皆进冷食。后来,人们把它定为“寒食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ac92eb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