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百病”背后的隐与忧 “遛百病”是沧州市独有的具有百年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六晚间,市区居民扶老携幼全家出动,观灯,游园,扭秧歌,放烟花爆竹,逛街,丢钢蹦,象征把新年的疾病“遛”掉,俗称“溜百病”。 溜百病这一习俗早在明朝就盛行于京城,最初仅限于妇女。万历年间《宛暑杂记》一书中描述: “ 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或云经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可见,这一民俗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而到今天,把这一民俗保留最久、形式最隆重的则是我们沧州。且成为了沧州及附近地区特有的民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晚上,沧州城内大人、孩子纷纷走出家门溜达,企盼一年的好身体、好运气。大部分市民扶老携幼,漫步在大街小巷。很多孩子还提着灯笼、拿着气球。人们走着、笑着、说着、闹着。放眼望去,大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鞭炮震耳欲聋,烟花连连腾空,孔明灯依此递升。而在这祥和的气氛中,这一民俗背后的隐忧也逐渐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虽然有规定在“溜百病”期间禁售禁放烟花爆竹、孔明灯等易燃易爆危险品,笔者却亲眼见到,在人潮拥挤的街头,一些人还在趁警察不注意卖孔明灯,那冉冉升起的一个个火球,万一在放飞过程中飘落到树林里、居民区或是电线上,就会引起大火灾。更有甚者,一些人趁着执勤警察走远的空档却频频燃放起大型的烟花和爆竹,威力惊人。据笔者查阅近年“溜百病”期间相关安全数据,每年都有人因为在“溜百病”期间燃放烟火爆竹而受伤,更有人因为伤重而直接“溜”进了医院。而一些少年儿童,更是把一些小型鞭炮,随意的拿在手中,点燃后乱扔,时有人因为鞭炮的声响而受到惊吓,并因此引起纠纷。因为燃放烟花爆竹,整个“溜百病”行走的道路上充斥着难闻呛人的烟味,不时引起人们的咳嗽。人多难免拥挤,市民刘先生说起“溜百病”期间的遭遇很是气愤,当天他是全家人一起沿着阜阳大道向南走,可是一伙小青年因为在马路上疯闹,竟然把他75岁的老父亲给挤进了绿化带,老父亲当晚就因为腰部疼痛住进了医院。无独有偶,市民李先生当天从外地来我市郊区看亲戚,7点钟下火车,却因为打不到车,而亲戚也因为交通管制进不了市区,在车站足足等了4个小时。 “溜百病”也成了政府的一件大事,为了确保安全,在市区警力全部上岗的情况,市政府每年还要从各县市调动大批警力进入市区维护治安,警力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人。极大的牵涉了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精力。而与此同时,消防、救护、安监、供电、供气等职能部门也是如临大敌,全部投入到安全保障中。说起“溜百病”,市交警支队的民警张华勋说从入警的那年起,正月十六就再没有陪家人一起过过,一到正月十六,全体交警就是在工作岗位上巡逻执勤,疏导交通。 他说,尽管“遛百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00471ab7360b4c2e3f64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