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案例: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學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主要内容】 《方向与位置》是苏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虽然学生是初次接触有关方向的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常识。在设计“生活中的方向”这一知识点时,我本着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经验,尽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出发点,让学生经历“位置与方向”的辨别方法,安排“介绍自己知道的辨别方向的方法”,“说一说你身边同学所处的位置”等丰富的活动形式,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时,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积极,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已经能熟练地区分、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 学生学会区分、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教材接着安排了通过制作校园景物示意图,了解地图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以发展学生辩认方向的意识与空间观念。这一部分知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接触平面图的机会少,很难理解从生活方位到平面图上的表现方法。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同时也为了体现从“合作活动中得到体验”这一新理念,在教学“制作校园平面示意图”这一内容时,我就设计了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尝试着在平面图上画出体育馆、操场、校门、食堂分别在中心路的哪个方位。原本是想通过学生可能设计出的不同的平面图,引起大家的争议,在讨论、争议中,最后得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希望藉此来强化学生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理解。可事与愿违,在中心路边,由于学生都是向西而立,校门在他们的后面,体育馆在他们的左边。在经过短暂的讨论后,学生们就完成的校园平面示意图。我一看,学生所完成的校园平面图一律都是和学生当时所处的位置相同(即以画图人为中心):上面是西,左边是体育馆,右边是操场,下面(即学生的后方)是校门,简单明了。我展示了一个学生的作品,学生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正确,我也是这样的,还有一连串的理论依据。 我提出如果很多人都以自己当时所在的方向画一幅图,那么就会有许多不一样的地图,陌生人面对许多不一样的地图,该如何判断呢?启发的效果几乎为零。学生都认为这种以作图人为中心的画平面图的方法是正确的。实在没辙了,我又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实地考察,让学生向北而立,再次作图的结果是理想的。但是当我让学生们讨论站在操场上向东而立,又该怎么来画图呢?自己的家的方位如何表述,能否作图来告诉大家时,学生不仅仅有向北而立,面向东、面向西、面向南的都有,这也符合教学的要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多样化。但平面图应该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806ad4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