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强人”符号意义探析 作者:李豪杰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5期 李豪杰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随着当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亦开始逐渐隐退。“女强人”一词开始频繁地出现于公众视野,但针对“女强人”的评论却不绝于耳。称女性有能力,为何非要在“强人”一词前加上性别,“女强人”这种称谓到底被当代冠以了怎样的符号意义,的确值得深究。本文从“女强人”一词的语义分析为突破,探讨“女强人”这一女性称谓词的词汇意义及其背后隐藏的符号意义。 [关键词]“女强人”;语义分析;符号意义 [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5-0029-02 当代经济不断发展,“男尊女卑”观念亦开始逐渐隐退。女性作为当代一支活跃的社会力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展露风采,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尤其对女性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女强人”一词已频繁地出现于公众视野,但针对“女强人”的评论却不绝于耳。称女性有能力,为何非要在“强人”一词前加上性别,“女强人”这种称谓到底被当代冠以了怎样的符号意义,的确值得深究。如今学术界中对女性的研究颇为丰富,但多偏向社会文化层面。相较之下,语言学层面上的女性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本文拟从“女强人”一词的语义分析为例,探讨“女强人”这一女性称谓词的词汇意义及其符号意义。 一、“女强人”一词来源 “女强人”最早见于香港长剧《家变》。建筑商洛辉涉嫌贪污生意一落千丈。大女儿洛琳排除万难,接手父亲生意,于商场上叱咤风云,成为举足轻重的女强人。20世纪70年代,这一称谓开始在西方使用,用于指称家庭美满,能力颇强,各方面成就出色的女性。在中国,则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而被使用。 二、“女强人”之语义分析 甲骨文中,最早的“女”字是象形字,是双手交叠,屈膝向左跪坐的人。“女”的造字本义是两胸饱满,能生育、哺乳的雌性人类。而“男”字为会意字,是在田间出力做事的雄性人类。由此观之,“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古已有之。《说文解字》释“女”:女,妇人也。象形。[1]259《说文解字》中释“妇”: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1]259反映出传统观念对于女性地位的束缚:妇女应该服从丈夫。古代甚至对女性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无理要求。显然,妇女在传统观念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女性形象常常被曲解,被丑化;相反,男性形象则被塑造得英勇无畏,肩负着引领社会走向进步的重任。如明清小说《三国演义》对关羽张飞的妻子几乎只字未提,唯一出现的貂蝉也只是作为离间董卓吕布的工具;到后期《水浒传》对女性更是丑化甚多。由此,近代 “女强人”一词的出现即使仍带有女性歧视意味,但无疑是对传统女性地位的一个冲击。 (一)“女强人”的概念意义 现代汉语中,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2]207从这个角度看,“女强人”严格说来并不属于词的范畴。扩展法中“女强人”中间可加入助词“的”,作为定中短语的标志词,形成“女的强人”。由此看来,“女强人”实际应是个偏正短语,但目前社会中,“女强人”已经逐渐凝固化,始终以一个整体形象出现,从这个意义上把“女强人”划入词的范畴也无可厚非。 词汇的概念义是指词义中和表达的概念相关的意义,又称为理性义。“女强人”:指精明强干、勇于进取、事业有成的女子。[3]958该词明显为偏正结构的词,中心语为“强人”,“女”作为定语对“强人”起到修饰作用。偏正结构中,修饰语是对被解释的词所表示事物的特征进行阐释,“女”表示“强人”的范围限定是女性。女性属强人,其特征是精明能干。因此“女强人”的概念意义为“强人”一词划定了一个范围,“强人”本指男性,但是在这个范围下将该词特殊标记为女性。 (二)“女强人”的附加意义 词的附加意义也指词的色彩意义,包括词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个部分。它附属于词的概念意义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4] 提起“女强人”,脑海里自然浮现出干练的职业女性形象,给人以具体形象感,这是该词的形象色彩。语体色彩即文体色彩,因某个词固定的使用场合而使之具有口语或书面语色彩。口语和书面语中“女强人”都有一席之地。我们在平时交谈中,听到女性在某一领域有其骄人成就,其他人经常哗然而出:“女强人!”此时该词必然具有口语色彩。当它见于各大报纸时,它又具有书面语色彩。 感情色彩即熟知的褒义贬义,其中表明了对某种事物的褒扬或贬斥。“强人”有两个义项:①强有力的人;坚强能干的人:女强人。②强盗(多见于早期白话)[3]1042“强人”一词早期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后期贬义弱化,感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贬义趋于褒化。在“强人”前加上“女”字进行范围限定,不难联想到男权社会下,男性本为“强人”,处于强者地位。而女性地位转换为“强热”就应当被加上标记,“女强人”一词应运而生。很难说这个词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主观意识进行了曲解,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三、“女强人”之符号意义 语言是社会现象的产物,是人们心理现实的反映。一个词的出现具有指称某类现实现象的功能。语言同时是一种思维工具,二者相互影响。语言是人们思维形象化的结果,而人类思维往往要通过语言反馈。“女强人”一词的出现是人们心理现实的约定,无疑体现了语言的符号性。现代汉语词汇的用法中出现了“女强人”,却并没有“男强人”的说法。除了是男性本来就是强人,无需加上性别画蛇添足;还是说在社会认同中,女性本来就是弱者,女性做到了男性应做的事情,女性走向社会舞台就被人们看作不可思议,就必须在“强人”前加上性别作为标记。由此观之,“女强人”一词其实已经被异化为女性性别歧视的一种文化符号。 (一)“女强人”作为语言符号 语言具有符号性,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和标记。[5]21“女强人”一词,具有其形式和内容,并且其形式(能指)和内容(所指)是社会所共同约定的,具有其任意性。该词是一个语言符号。其能指是“女强人”(nǚqiángrén)的语音形式,或是作为书写形式的“女”“强”“人”这三个形之于笔端的方块字。其所指是“女强人”的语义内涵:思想独立,事业颇有成就的女性。汉语用“女强人”形容这一女性群体,英语中用“Strongwoman”或者“Iron lady”,可见“女强人”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形式,其能指和所指之间并非有必然的联系。 其次,语言是人的思维形象化的结果。人们在对“女强人”一词的应用中无意识的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思维情绪,显露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认为强人是男性的专属,出现于女性环境中自然而然应当标注性别。音义结合形成词语,词语反映了当代民众的心理现实,而大众的心理现实不外乎是社会现象个性化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女强人”是社会现实在语言中的一个反映,自然成为当代的一种语言符号。 (二)“女强人”作为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一个抽象概念,具有其丰富内涵,多指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的标识。中国古代,自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后,男权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在语言运用中,多数情况也是以男性规范为纲,女性在文化地位上处于一个劣势甚至从属地位。女性沦为附属的社会现象在造字中有形象的反映,如“奴”从女从手,即以手抓俘虏。在古代,战俘都沦为奴隶,而用“女”部偏旁进行造字,无疑影射了女性任人奴役的社会现实。再如“娶”,从女从取,取亦声。[1]259王力先生指出:取,娶本同一字,后人特为娶妇一义造“娶”字。”“取”从耳从手,是人伸手取左耳的状态。古代战争中,胜利者割败者左耳为用于记功。“取”作为“娶”的本字,“娶”为意声字,“取”既是其声符,又是其意符,该字有抢妇为妻之意。众多“女”部字,可观女性在古代已是男权的附庸。 “女强人”作为文化符号具有其三重意义:其一,该词是“男尊女卑”思想的残留。布迪厄对两性话语权的符号暴力做过解释,指出符号权力是通过言语构建已知事物的能力。“女强人”被异化,在于在男权话语社会中,女强人的出现使男性地位受到了挑战,男性自卑心理开始萌芽,而社会认同依然停留在以男性为纲的理念之中。因此男性符号暴力作用于词汇,“女强人”其实是“男强女弱”遗留的文化符号。其二,该词是颠覆传统的文化符号。五四运动后开女禁、兴女学,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等政策的出台,女性独立意识迸发,社会地位日益提升。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更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有为女性。她们打破古代“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传统,不再拘泥于“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对男权中心话语下的女性歧义形象给予了直接的否定。由此“女强人”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不仅颠覆了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观念,同时也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开辟了出路。其三,该词亦是印射女性生存现状的文化符号。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是历史长期发展遗留下来的问题,虽亟待解决却无法一蹴而就。女性得以思想解放,登上历史舞台前沿,本质上说也是女性自我反对压迫、挣脱束缚的最终结果。但是在这种抗议中女性无形地向“强人”语义靠近,“女”这一语素已经被女性的“强”所掩盖,女性内涵逐渐弱化。“女强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无疑也是对女性生存现状的一个映射。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 徐铉,校定.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M].中华书局,201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2 [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a396d6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