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游记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 祠 流 芳 ——记游陈家祠 广州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而在这繁华的闹市当中,却奇妙地紧紧地坐落着一座散发着浓浓古气息的华丽建筑——陈家祠。 陈家祠位于中山七路那条繁华的大路上,一个空旷开阔的广场,将陈家祠展现在游人的眼前,吸引着游人目光。 这座古色古香的陈家祠建于清朝光绪十四年至清朝光绪二十年,是当时广东省72个县的陈氏族人共同捐资建造的一座合族宗祠。陈家祠的吸引力体现在其建筑上的七绝: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铜铁铸。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自2002年起,一直是充满魅力的羊城八景之一,取名为古祠流芳;2004年更是成为“广州名片”。 站在陈家祠广场上,正门门额上的巨幅横匾写着“陈氏书院”四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然而,这里不是“陈家祠”吗?为何这“陈氏书院”的牌匾又高悬于此呢?一段历史隐含其中。陈家祠建造年间,清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借修祠堂之名,聚众造反,于是规定,地方上不准建大型的合姓宗祠。可当时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族人为了既可以建一个合姓祠堂,又不违反清政府的规定,于是就把这座祠堂称为“书院”,而不叫“祠堂”。“陈氏书院”由此而来。因此,“陈氏书院”既是供陈氏子弟赶赴科举、温书攻读的书院,又是陈氏后人供奉祖先、进行祭祀活动的祠堂。 牌匾下方,祠堂正门两边有一对精致的石鼓。这对石鼓直径1.4米,连座高2.55米。石鼓的座台上雕有精美的石雕图案。这两只大石鼓是陈氏家族地位和身份象征。在古代,本族中必须有人取得高官或功名,才能在建筑前设立石鼓。当时陈氏家族中有个叫陈伯陶的人,他在当年的殿试高中探花,官位做到了翰林编修。因此陈氏族人就在此立个大鼓,以示炫耀。在石鼓的两边还有两个高高的石包平台,它们是在一些大型的祭祀或其他一些活动中,乐师们的演奏台。 刚入陈氏祠堂,转身回首,两扇高5.6米,宽6米的大门就吸引了我。两个高大的彩绘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威武得立于门上,那凶神恶煞的眼神令人震慑。陈家祠建祠一百多年来,就是这两名威武的大将日日夜夜守护着陈氏祠堂。大门上还有两个特别的铜铺首。这两个铜铺首每个重60斤,离地数米,显然不是实用的。不言而喻,这两个铜铺首,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1 一座四面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立在大厅与庭院中间。古代中国人讲究风水,他们认为庭院一通到底不吉利。因此,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建筑中,大门和庭院中间都会有一些屏风、照壁等起到遮挡分隔的作用。这扇大屏门正是体现了古人对风水的讲究。 木雕是陈家祠的其中一绝。这座四面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由四扇门组成,每扇小门上正反两面都刻有一副木雕图。其中最右边的一副木雕图上雕有八片芭蕉叶和一只母鸡带着七只小鸡。这一副雕刻寓意为 “创大业,儿孙永发”。其寓意来自于大芭蕉叶与“大业”相谐音,而一群被母鸡庇护的小鸡取意为“儿孙永发”。大屏门上还刻有“五福捧寿”、“福寿盈门”等包涵美好祝愿的木雕图。由此可以看出,岭南木雕重意不重形,岭南建筑也不像苏州园林那样含蓄隐晦,建造者会把祝愿和希望平白地表现出来。 绕过木雕大屏门,陈家祠最华丽和最引人注目的屋顶脊饰就出现在眼前。抬头望去,屋顶正中的脊饰上有着许多西关骑楼式的亭台楼阁、山水花鸟之类的装饰,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这华丽的屋顶脊饰是广东人俗称的“花脊”。陈家祠共有11条花脊,加起来共有165米长。花脊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陶塑,下层是灰塑。陈家祠的陶脊都是在著名的佛山石湾烧制,然后再运到陈家祠进行组装。花脊上的灰塑讲究更高超的技艺。灰塑的制造是现场的。以草根灰和纸根灰作为原料,加上红糖、糯米等具有黏性的材料,工匠们爬到屋顶上,把用铜铁丝捏造好的造型摆设好,再涂上一层又一层的黏性材料。灰塑都是现场手工捏塑成型的,随意性和创造性比陶塑强。最后,工匠们再涂以五彩颜色。灰塑以其鲜艳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吸引着游人。 步上几阶浅浅的台阶,来到了石雕月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月台,隐藏着陈家祠的“两宝”。细致观察,石雕月台上的望头柱石是一盆盆精致的岭南佳果,而且每一盘都不尽相同。这些精致的石雕佳果,既富有岭南风情,又寄寓了陈氏子孙用礼果终年奉祀祖先的虔诚敬意。 另外“一宝”则是镶嵌在月台栏杆中的双面铁铸通花栏板。铁于中国古代,一般都是用来做一些实用性的东西,用来做建筑装饰物是很罕见的。陈家祠建造年间,广东已开始接触西方思想,于是,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建筑工匠们“中西合璧”,采用了这些双面铁铸通花栏板来装饰建筑。这些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在广东、甚至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是很罕见的。 步入聚贤堂,一派厚实庄重之气。这里原来摆放着许多师爷椅、桌子等等,是陈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af32f1ba0d4a7302763a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