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密诺奖得主屠呦呦为何长期在国内遇冷

时间:2022-07-18 16:07: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深度揭密诺奖得主屠呦呦为何长期在国内遇冷

屠呦呦简介

近日,现年85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科学家。其贡献在于发现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

其实,早在20119月,屠呦呦就获得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但令人称奇的是,现如今名满天下的屠呦呦,却是一位“三无”科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为何?

本文为作者在2011年屠呦呦获拉斯克奖后所写,于今天重温,却更富警示意味。 作者:廖俊林 来源:廖俊林博文

以诺贝奖与拉斯克奖得主Joseph L Goldstein(他在1985年获得这两项奖)为主席的24名裁判决定授予中国屠呦呦教授以2011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奖跟诺贝尔奖一样,可以多人分享,中国关于青蒿素的发现争议多多,累及屠呦呦没有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什么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不考虑给多人颁奖,而只单授予屠呦呦一人呢?

(中国研究青蒿素的人)排在屠呦呦后面远远地列居第二位的我认为是云南的罗泽渊,的发现是高产量黄花蒿并改良了提取技术。 远远地排在罗泽渊之后的,是广东的李国桥。李国桥的工作主要是临床鉴定,这对青蒿素的推广作用几乎不可替代。在李国桥之后,其他人根本就没有资格问鼎发现权。上海的李英与广西的刘旭,已经是开发第二代药物了。山东的团队模仿得没有出彩的地方,所以也排不上号。帮助屠呦呦鉴定化学结构的周继善院士连李英与刘旭都不能比,他纯粹就是做技术员的活。

论及屠呦呦发现的创新性,国人常把“两弹一星”挂在嘴上,显示国人完全不懂得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无中生有,原子弹最早有人在1934年提出,迟至1939年美国开始尝试,1945年成功,这个过程是从无到有的,所以称为创新。继美国开发出原子弹之后,苏联研制了他们的原子弹,但这个过程已经没有创新性了,他们是在“模仿”。“模仿”远比创新容易.所谓的“两弹一星”无非模仿游戏,模仿的对象还不只一家,其创新性完全无法跟青蒿素的发现相比,几乎是零。

你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说列于屠呦呦之后的罗、李等人根本无法跟她相比。罗泽渊、李国桥的工作在有了屠呦呦的工作的前题下,如果他们不做,其他人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屠呦呦的贡献抹去,则不会有青蒿素这个发现的存在,或者必须有另外的机遇产生。

正如“两弹一星”这个模仿游戏产生大批中国院士一样,中国人不懂得原创的价值,导致了屠呦呦的贡献被忽略低估。屠呦呦被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列举的文献有六篇,共有四篇是中文,只有两篇是英文,在中国数论文篇数计算贡献的背景下,少得可怜,也土得掉渣,然而,她的贡献就是不能抹杀,那些发表英文几十篇的,都只能远远地排在她的后面。


屠呦呦的经历,见证了中国颠倒的学术评估体系,如果说中国有学术评估体系的话。呦呦本人从未获得她应获得的荣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不是发给她的,而是“523这个大项目的,甚至不是她所领导的团队的。迟至1979年,屠呦呦得到了一个“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就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那中国的国家发明一等奖岂不是都是诺贝尔奖水平级的?我很好奇1979年国家发明一等奖有些什么东东。(网上搜一下,有这个“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高炉冶炼新技术”,呵呵,不用说了吧?)

屠呦呦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几乎又是一场屈辱。中国科学向来是政治的二奶,正如其发明“二等化”一样,无数看不见的黑手伸向了屠呦呦的政治前途,毫无疑义地,她落选了,如果落选而抱怨恐怕都会最嘲笑得鼻青脸肿。最稀奇古怪的嘲笑是,她动用了政治力量试图纠正阻碍她当选的黑势力。屠呦呦面临的是中国文化的势力悲剧,众口铄金,作为一个资历浅的科学研究者,屠呦呦是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而成为领军人物的,他的老公在牛棚里,说明她没有政治后台,既没有政治后台,又没有科学资历,她在自己的团队中都恐怕不是很能镇住台。其结果是连她的团队都有人眼红她的成果,处处要求她承认他们的贡献——他们忘记了,她连自己那份贡献都还没得到承认。

屠呦呦在内遇狼,在外则有群虎,几乎所有在相关领域工作的人都或多或少感觉到她的发现的重要性,都急于在该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他们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唯一方式,就是“站在巨人肩上”。她的贡献的确伟大,但还没有得到承认之前,就被众多的小巨人压垮了。国人最为可耻的劣根性,就是他们站在巨人肩上不是看得更远,而是拉屎拉尿,竭尽诋毁之能事,狂贬科学巨匠搞伪科学就能证明中国人的科学功底。得诺贝尔最多的大科学家鲍林,在中国科普作者的持续诋毁下,几乎变成了伪科学的代名词。

青蒿素中国领先世界十多年,如果在该领域内工作的这些人能精诚合作,不踩屠呦呦,你们投之以李,屠呦呦报之以桃——顺便说一下,国外大师们的生活环境大抵如此,相互提拨,皆大欢喜——真正的原创工作可能会为中国科学院增加一大批有实力的院士!然而,个青蒿素行业成了典型的三条龙变成一条虫的悲剧,十年优势在1980年代就几乎化为乌有,到现在已经在研发水平的上远远地落后于世界了,由于非洲引入黄花蒿的种槙,中国几乎连原料基地都保不住了。

青蒿素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都没评上院士,周继善做点技术性的工作,反而评了院士,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在屠呦呦获国际大奖的情况下,周院士的旧闻再次被翻出来,好象自己真有份这个拉斯克奖一样,不能不说国人实在是糊涂,也有些脸厚。

我从数月前关注青蒿素与屠呦呦,阅读过大量的竞争者对相关事件的描述,这些人都或明或暗地诋毁屠呦呦的学术能力与水平,但翻来覆去,我就没有看到基于事实的评论,捕风捉影几乎是司空见惯,攻击者都暗示自己有无数的证据,但没人舍得拿出来,拿出来的,如我前文所述,又经不起检验。看看这个关于竞选院士的评论,再看看这个教育她要谦逊的建议,这就是我在众多屠呦呦的批评者写作中最常见到的形态,每个人都有一肚子怨气与怨恨,但没有人愿意提供实证,而愿意提供的实证,反而显示了屠呦呦的行为光明垒落。


回到我命题上来,我认为屠呦呦见证了汉文化的劣根性与肮脏之处。如果屠呦呦身处外国它乡,极有可能她的成果能得到极早的承认与传播,随之兴起一批大师,一个产业。中国,有一个灭杀大师的文化,那就是阴谋诡计,政治无所不在,如果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就得要擅于政治,如果尝到钻营的甜头,就成了虎头大师——有架子,没内容;如果象屠呦呦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就被踩在脚下,没资源,没成长环境,更多的潜力没有发挥就被无休无止的诋毁陷害给消耗掉了。

在我结束本文之前,我用“屠呦呦 2011”这个组合搜索Google,共获得48.3万个结果。在这个结果之上,我加入“争议”一词,共获得6.7万个结果,说明诋毁屠呦呦的,仍然阴魂不散。有不少新闻,描述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篇幅,远不如他们描述所谓“争议”的要多。我实在不明白,哪里来的争议?中国人好糊弄,但国际专家不好糊弄,所谓发现权“争议”也可以休矣。连拉斯克奖都不能熄灭嫉妒之火,中国科学环境的险恶,可见一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c5ca8d5767f5acfa1c7cde3.html